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视频一区在线-欧美视频一区在线观看-欧美视频在线播放-欧美视频在线不卡-欧美视频在线观看-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一区-欧美视频在线一区

相關欄目
新聞資訊 >>
合作媒體 >>
展會知識 >>
當前位置:首頁 >

“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積極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守護農村生態環境篇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念誕生地人民法庭,如何以法治力量助推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高水平轉化?全國首個以國家公園命名的建制法庭,如何保護文化遺產,護航國家公園建設?環境資源法庭如何創新三審合一審判模式,探索環資審判專業化、生態恢復法治化、司法保護常態化路徑,全方位保護鄉村自然生態系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人民法庭,如何以司法之力當好忠誠可靠守井人?濱江生態法庭如何打造長江沿岸首個以司法保護示范林、環境司法庭館‘樣板間’、巡回審判艇為主要內容的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司法實踐基地?赤水河畔的茅臺法庭如何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案件審理與訴源治理并舉,推動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

看人民法庭如何為鄉村振興綠色發展之路提供司法助力。

浙江省安吉縣人民法院靈峰法庭踐行兩山理念 法護綠水青山

案例點評:浙江省安吉縣人民法院靈峰法庭下轄的余村是兩山理念誕生地,靈峰法庭立足轄區竹茶產業集聚發展的新形勢,深耕綠色審判,延伸綠色服務,聚焦綠色經濟,以法治力量助推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高水平轉化。

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的人民法庭,靈峰法庭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秉承護美綠水青山彰顯公平正義工作理念,奮力扛起綠色低碳共富樣板地模范生的司法擔當。

一、深耕綠色審判,守護森林竹海

堅持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司法理念,創新專業化審執模式與生態修復性機制,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是廣納各領域專家提增團隊專業度。吸收農林漁牧等領域專家16名,建立環資案件專家陪審庫,與資深法官組成森林法官隊伍,提高環資審判專業精準度與裁判結果可接受度,案件服判息訴率達98%。二是探索購碳令推動生態修復多元化。依托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探索購碳令機制,敦促當事人認購碳匯落實生態修復,降低修復能耗。發出森林資源保護督促令、野生動物保護令,責令破壞生態行為人增殖放流5次、補植復綠70余畝林地,并定期回訪考察。三是法庭執行提升生態保障及時性。實行環資案件刑事、民事、行政及執行四合一歸口審執模式,強化審執程序銜接。發揮法庭直接執行優勢,推行轄區環資案件執前督促,82%行為人在裁判生效后主動修復,縮短生態破壞影響期。

二、延伸綠色服務,助推生態共治

緊扣新時代鄉村治理余村經驗,前移司法服務關口,為轄區生態環境保護、糾紛防治提供全鏈條服務。一是設立司法實踐基地強化生態警示教育。牽頭建立兩山司法實踐展示館,設立生物多樣性司法實踐基地,聯合基層法庭設立補植復綠警示教育基地,廣泛開展生態保護研學與警示教育,累計接待2800余人次,增強群眾生態保護意識。二是多方聯動構建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將森林法官融入市域環境司法保護協作機制,對接縣級司法協同中心,跨域化解環境損害糾紛22起,跟進修復成果8項。積極參與林長制、河長制改革,定期為林長、護林員、河長等開展法治培訓,支部共建吸收黨員干群參與環境損害糾紛化解,推動形成立體保護網。三是依托智能生態治理平臺提升防治效能。依托法護兩山智能環境治理平臺,與職能部門、社會組織共享信息、共通線索、共商問題,實現環資案件同平臺辦理,移送案件線索50余條,共享投訴舉報、行政處罰等信息100余條。推動共享法庭村社全覆蓋,打造生態共享法庭集群,在線開展生態保護法治宣講、業務培訓33次。

三、聚焦綠色經濟,護航鄉村振興

立足轄區特色產業,聚焦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以法治力量助推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高水平轉化。一是激活閑散生態資源要素。主動對接負責縣域生態資源整合提升與市場交易的兩山銀行,動態掌握轄區產業發展狀況,精準回應司法需求,及時反饋案涉零散閑置生態資源信息,推動產業生態資源實現價值轉換,促進轄區資源要素聚集、產業融合。二是加強安吉白茶產業聯動保護。與職能部門合力構建安吉白茶等地理標志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推進特色農產品保護工程,指導安吉白茶地理標志等知產侵權糾紛訴前調解15次。三是助力鄉村農旅融合發展。在轄區旅游經濟專業合作社、3A級以上景區等設立巡回審判站點,開展巡回審判、典型案例發布和宣講,就地指導化解農旅糾紛63件,引導鄉鎮村社規范生態資源開發、閑置農房租賃、宅基地流轉等行為,推動休閑農業、民宿旅游等新業態發展。

安徽省歙縣人民法院深渡法庭

彰顯地域特色

助力庫區、景區、山區綠色發展

案例點評:安徽省歙縣人民法院深渡法庭結合轄區庫區、景區、山區典型特點,關口前移、能動司法,以水上流動法庭巡回旅游法庭身邊時令法庭等貼近當地實際、彰顯地域特色、滿足群眾所盼的方式,為鄉村振興綠色發展之路提供司法助力。

安徽省歙縣人民法院深渡法庭轄區位于千島湖(新安江水庫)壩址以上流域,為新安江中下游段至浙江省出水口,肩負一江清水出新安的重任。近年來,深渡法庭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和推動的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因地制宜,結合轄區庫區、景區、山區的典型特點,關口前移、能動司法,為鄉村振興綠色發展之路提供司法助力。

一、聚焦庫區生產生活需求,打造水上流動法庭

深渡法庭緊扣地域實際,設立說走就走、說到就到、有事說事、沒事便民的便民法庭,2017年4月以來,化解矛盾糾紛600件。一是成立輪渡法官調解室,在深渡海事處設立糾紛化解點,把法庭從審判大樓搬到輪渡小船上。在轄區流域輪渡停靠點設置訴訟服務調解點7個,安排2名退休法官輪流值班提供解紛服務。二是聚焦生態司法保護,針對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中尚未形成糾紛的潛在風險和社會問題提出應對舉措,妥善化解畜禽養殖污染整治、重點河道綜合治理、采砂洗砂治理、支流水草治理、增殖放流、沿河服務行業污水處理等各類環境保護糾紛42件。

二、聚焦景區涉法涉訴需求,打造巡回旅游法庭

以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新安江山水畫廊和中國東部自駕游天堂的皖浙1號旅游風景道兩處景區為重點,提供旅行無憂司法服務保障。一是緊盯旅游糾紛流動性大、時效性強的特點,開辟涉旅糾紛綠色通道,確保當事人即到即辦,涉旅糾紛快審快結,平均耗時僅2天左右。全面分析糾紛起因、當事人訴求,制定要素式審判模板,對于無爭議事實直接適用。對于適用速裁程序的案件,第一時間出具文書或引導當場履行。二是注重水陸景區不同糾紛類型,有針對性因案施策。在水上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全長50公里途中,定點投放涉游客、游船、漁民相關訴訟法律風險提示,在售票處、輪渡碼頭等關鍵場所放置宣傳板、宣傳冊。根據自駕游多發易發的交通事故糾紛,編印道路交通安全、駕車違法提示、交通事故糾紛解決人身損害賠償認定等多個指引,積極協調交管部門做好糾紛協調。三是堅持與鄉鎮司法所、旅游執法部門等優勢互補、協同發力,加強對涉旅糾紛調解員、網格員業務指導,為轄區調解員征訂專業書籍,組織開展法潤新安江等宣傳講座,增強基層干部群眾法治觀念和糾紛化解能力。

三、聚焦山區富農富民需求,打造身邊時令法庭

按照庭審地點離家近,開庭時間群眾定的思路,打造不違農時、不誤農事、不增加群眾訴累的時令法庭。一是針對春季茶葉、夏季枇杷、秋季蜜桔和貢菊等耕種時令性強,收獲采摘時間短的特點,主動為從事時令種植的山區群眾提供上門、便利、親和訴訟服務。對于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民事案件,不拘泥于坐堂問案,有序排期,由雙方當事人選擇方便時間、地點開庭審理。二是堅持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構建訴前+訴中普法+便民+惠民多元化解工作模式。率先試點無訟社區服務站,與全國人大代表、深渡鎮大茂社區黨總支書記姚順武綜治工作室密切協作,訴前化解各類涉農糾紛1360起。三是著力提倡鄉風文明,推廣徽州鄉風評理堂做法。成立安徽首家黨建引領的金融糾紛調解室,訴前化解農村信用建設、金融借貸、民間借貸等各類糾紛22件,為鄉村振興打牢信用基礎。四是健全機制保障,制定《時令法庭品牌建設方案》《時令法庭安全保衛制度》等系列規章,保障時令法庭專項經費,配齊配強錄音錄像設備。加強協調配合,特殊情況邀請當地基層組織、公安派出所協助,切實保障實地庭審和巡回庭審。

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民法院武夷山國家公園法庭

立足地域特點 精準護航國家公園建設

案例點評: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民法院武夷山國家公園法庭是全國首個以國家公園命名的法庭,法庭立足武夷山國家公園雙世遺城市的地域特點,通過創新三綠生態司法工作網絡,構建三一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突出武夷巖茶品牌優勢,創設513涉旅審判工作機制,精準護航國家公園建設。

武夷山國家公園人民法庭是全國首個以國家公園命名的建制法庭。立足武夷山國家公園雙世遺城市地域特點,精準護航國家公園建設,全力服務保障鄉村振興。

一、立足國家公園輻射效應,全力助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創新生態司法三綠工作網絡,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一是亮綠燈。聯合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出臺《生態司法保護綠色家園行動方案》,設立國家公園巡回審判點,開辟涉生態案件立、審、執綠色訴訟通道,巡回審理涉生態案件114件,召開涉生態聯席會12場,實現轄區內鄉村自然資源保護一體化運作。二是布綠網。設立駐河長制辦公室法官工作室,與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有效銜接,形成法庭+國家公園+鄉鎮全覆蓋生態保護網絡,訴前化解涉生態糾紛95件,開展 踐行‘兩山’理念等普法16場、 500多人次,發放宣傳材料3400余份。三是打綠碼。將生態修復理念融入審判工作,出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管理辦法》,落實環境有價損害擔責,審結亂占耕地建房等涉生態民事糾紛94件,督促拆除水源地違法畜禽養殖設施8000多平方米。

二、守護世界文化遺產名片,努力促進武夷文化繁榮發展

努力構建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有機融合的三個一機制。一是一站式服務。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巡回法庭、司法保護工作站,集法律咨詢、訴前調解、案件受理、訴訟調解、審判執行等為一體的一站式訴訟服務,高效審理文化遺產保護案件。二是一體化保護。聯合文物保護單位出臺《文化遺產協同保護工作方案》,加強部門信息互通,做好文化遺存矛盾評估和糾紛化解工作,妥善審結茶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建設項目武夷茶博物館糾紛案。三是一脈性傳承。汲取朱子文化、茶文化精髓,總結了問源、揚和、諭理、循法的朱子·家八字審判工作法,以及儉、清、靜、和的朱子·茶廉潔文化。設立家事巡回法庭,妥善審理家事糾紛452件,營造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鄉村和諧的文明風尚。

三、突出武夷巖茶品牌優勢,做大做強茶產業發展文章

一是突出司法服務。開設涉茶案件綠色窗口,涉茶糾紛就地受理、優先審理、線上解紛。高效審理茶葉購銷、侵權等糾紛386起;在村居派駐法律特派員,解決茶農、茶企急難愁盼問題35個。二是突出司法保障。與市消委會聯合推出茶葉買賣先行賠付機制,推進茶葉市場誠信體系建設;妥善處理涉生態茶園權屬爭議、拆遷安置等糾紛,司法助力打擊假冒注冊商標、生產銷售偽劣茶產品等行為。三是突出司法宣傳。開展武夷巖茶原產地地理標志保護等常態化涉茶法律宣傳,完成重點調研課題《山區特色貿易糾紛的實證問題研究》。

四、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全面提升旅游產業服務品質

創設513涉旅審判工作機制,促進旅游市場全面提檔升級。一是制定5項制度。實行涉旅糾紛流動調處、速裁速審、判前研討、先行賠付、遠程辦案制度。在旅游民宿集中村設立共享法庭,線上+線下就地化解涉旅糾紛,妥善審理涉鄉村旅游案件147件。二是培塑1支隊伍。由法庭指派專業法官集中審理涉旅糾紛,聘請旅游從業人員擔任特邀調解員、陪審員,建立涉旅糾紛專家庫,多元化解旅游糾紛。三是建立3個對接。與游客服務中心、旅游企業、旅游主管部門加強工作銜接,結合發現的問題,向相關旅游行業主體發出司法建議30余份。

河南省襄城縣人民法院麥嶺法庭創新三審合一模式

全方位保護鄉村自然生態系統

案例點評:河南省襄城縣人民法院麥嶺法庭轄區是許昌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地,麥嶺法庭秉持以司法力量守護綠水青山的理念,創新三審合一審判模式,探索環資審判專業化、生態恢復法治化、司法保護常態化的三化路徑,多元化解環資糾紛,實現對鄉村自然生態系統的全方位保護。

河南省襄城縣人民法院麥嶺法庭所在地地下水資源豐富,系許昌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地。麥嶺法庭率先將恢復性司法理念運用到環資審判,實現對鄉村自然生態系統的全方位保護;探索環資類案件專業化審理,創新三審合一審判模式,走出一條環資審判專業化、生態恢復法治化、司法保護常態化的三化之路。

一、創新工作機制,促環資審判專業化

一是完善專業審判制度。成立環境資源類案件法官委員會,制定《關于環境資源合議庭案件受理范圍的規定》《關于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最大限度修復生態環境的實施細則》,對環境資源審判合議庭受案范圍予以明確規定,有針對性對環境資源審判工作予以指導、規范。二是創新三審合一審判模式。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統一由麥嶺法庭審理,減輕其他業務部門辦案壓力,提高環境資源類案件的專業審判率、辦案效率。五年來,麥嶺法庭共審結環境資源案件607件,其中審結破壞環境資源刑事案件48件91人;審結公益訴訟案件5件。三是強化崗位專業培訓。通過外出培訓、崗位實訓、交流學習等形式,使環資法官精通民事、刑事、行政法律和環境科學知識,培養專家型法官。

二、多元化解環資糾紛,促生態恢復法治化

一是成立環境資源審判訴調對接辦公室。打造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按照訴源治理總體要求,與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等部門建立訴調對接機制,設立環境資源審判訴調對接辦公室,加強職能部門協調聯動。二是充分調動社會力量。聘請熱心公益、德高望重、熱愛環保、具有較深環保業務理論和較高調解能力的人士,擔任環保監督員、環保調解員、環保宣傳員等三員,通過監督、調解、宣傳等,促使當事人認識錯誤,修復環境,賠償損失。三是建立環境資源審判專家庫。吸納具有環保專業背景知識者組成專家庫,在審理重大疑難案件、研討疑難專業問題、制定規范性文件時,充分聽取專家意見。

三、引入恢復性司法理念,促環境保護常態化

一是樹立恢復性司法理念。在環境資源審判中引入恢復性司法理念,允許通過限期履行勞務代償、第三方治理等生態環境修復責任承擔方式,確保責任人依法賠償生態環境修復費用和承擔生態環境服務功能的損失。二是探索審理+教育新模式。一是對環資案件堅持在山林綠化地、礦產資源地、河湖水源地等案件發生地開展巡回審判。襄城縣法院在環資刑事案件中挑選出一批代表性案件在發生地公開審理,旁聽人數達5000余人。二是借助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網絡,QQ、微信、微博、微視、短信等新媒體進行宣傳教育,擴大影響力。三是運用司法建議促群防群治。充分發揮司法建議書督促建議和教育防范作用,結合環資審判情況,先后向國土、水務、林業、旅游、文化、食藥監等單位發出司法建議書7份,督促以上部門加強環境資源法制宣傳,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體系,向全社會發布《環境資源審判白皮書》,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湖北省丹江口市人民法院生態環境保護法庭

聚焦審判協作宣傳職能

當好南水北調守井人

案例點評:湖北省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法庭積極探索環資案件三合一審判模式、開展多主體司法協作、廣泛進行法治宣傳,引導樹立鮮明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價值導向,充分發揮司法職能,當好忠誠可靠守井人。

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丹江口市人民法院緊緊圍繞仙山、秀水、汽車城三張名片,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打造生態環境保護法庭,充分發揮司法職能,助力一庫清水永續北送。

一、聚焦審判職能,走穩綠色發展法治路

生態環境保護法庭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深入貫徹實施《長江保護法》,統籌適用民事、刑事、行政責任。一是隊伍建設專業化。2021年3月,丹江口法院整合審判資源設立生態環境保護法庭,探索環資案件民事、刑事、行政三審合一機制,凸顯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特色。二是司法保護立體化。先后在庫區周邊鎮村、重點企業設立司法保護基地8個,分設增殖放流區、補植復綠區、野生動物放生區,在基層法院框架內初步形成法庭+基地+三區的立體化司法保護體系。三是司法理念綠色化。法庭始終秉持恢復性司法理念,把補植復綠、增殖放流等對生態環境資源恢復行為納入對被告人量刑情節,運用打擊、教育、預防措施,提高保護質效,體現司法溫度。成立以來,累計督促被告人增殖放流魚苗47余萬尾,復墾復綠林地面積18畝,發放野生動物保護宣傳冊8000份,使砍樹人變成種樹人,打鳥人變成護鳥人,捕魚人變成放魚人。

二、聚焦司法協作,唱響共同治理合奏曲

生態環境保護法庭積極推動司法協作,不斷為庫區綠色發展凝聚強大合力。一是強化區域協作。積極貫徹落實湖北、河南、陜西三省高院在丹江口共同簽署的《環丹江口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與周邊法院建立區域協作機制。二是強化橫向協作。聯合當地環保、水利和湖泊等7個部門制定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工作機制,強化生態治理,取得良好效果,被作為重大環保措施向湖北省人大匯報。三是強化主體協作。高度重視與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主體——漢江集團聯系,將漢江集團管理區域納入法院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凝集央企與司法機關的不同優勢,為庫區綠色發展提供優質高效司法服務。四是強化外部協作。邀請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建立公益訴訟實踐基地,聘請7名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建立環境司法咨詢專家庫,提升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水平。

三、聚焦法治宣傳,共繪美麗鄉村新畫卷

生態環境保護法庭堅持每月一次巡回審判、一次法治宣講、一次走訪村組,持續增強群眾節約意識、環境意識、生態意識。一是強化巡回審判。針對環資類刑事案件,堅持到案發地開庭,并配置巡回審判車、移動科技法庭等設備,制作典型案例宣傳展板和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宣傳單,使巡回審判車成為流動的法治宣傳站。二是強化送法下鄉。利用空閑時間,主動與轄區村組對接,因村施策,堅持開展每周一學夜學活動,結合每月開展的戶戶走到,為群眾普及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知識。三是強化法治宣講。在3·22世界水日6·5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節點聯合相關部門以多媒介、多方式、多角度開展法治宣傳,倡導互利共生、營造美麗鄉村,相關工作經驗被多家媒體報道推廣。

重慶市萬州區人民法院大周法庭

生態修復+鄉村振興 打造濱江生態法庭

案例點評:重慶市萬州區人民法院大周法庭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打造長江沿岸首個以司法保護示范林、環境司法庭館‘樣板間’、巡回審判艇為主要內容的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司法實踐基地,走出一條司法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之路。

重慶市萬州區人民法院大周法庭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工作職能,創新加入恢復性司法元素,打造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實踐基地,探索出一條人民法庭服務保障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一、科學謀篇布局,夯實生態修復與鄉村振興發展基礎

一是創新建設生態修復林。2016年起在大周鎮長江沿岸500畝消落帶上建設三峽庫區生態修復司法保護示范林,現已種植耐水濕、耐鹽堿、綠色期長、樹形優美的中山杉250余畝3萬余株,與當地十里濱江長廊、主題文化廣場、古紅橘種植園自然融合,形成生態旅游優質資源,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帶動周邊興起鄉村民宿、農家樂50余家,促進了農村產業興旺和農民生活富裕。示范林所在的兩個鄉村,一個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一個從貧困村蛻變為鄉村振興示范村。二是傾力打造景觀法庭建筑。2018年啟動法庭新址建設項目,現已建成占地面積5600㎡、建筑面積1921.33㎡的大周法庭。建筑整體呈庭院式布局,錯落有致,陳設莊重典雅,傳承了我國傳統司法機關即府衙的建筑形制和建筑風格,外觀上融入大周鎮美麗鄉村建設風貌,成為江畔一顆靚麗明珠。三是著力創建法治教育基地。法庭內種植環境資源案件中沒收的紅豆杉、崖柏、楨楠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陳列中華鱘、大鯢、林麝、野斑羚、紅腹錦雞等動物標本,以及青石、硫鐵礦、石灰巖、頁巖、卵石等礦產樣本,締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法庭氛圍,以沉浸式、體驗式為特色,通過觀摩庭審、模擬法庭、法治課堂、案例展示、活動參與等多種形式開展法治教育,將大周法庭及其管理的示范林整體建設為生態環境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打造鄉村法治打卡地。

二、健全工作機制,護航生態修復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

一是建設專兼結合的環資審判隊伍。加掛三峽庫區生態修復法庭銘牌,六名干警編入環境資源審判團隊,兼辦環境資源案件,由環境資源審判庭進行業務指導,并共同開展巡回審判、普法宣傳、司法調研等活動,強化了大周法庭環境資源司法效能。二是建立司法與行政良性互動機制。與黨委政府、農委、林業、水務等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協商解決實際問題,為法庭及示范林建設、周邊環境優化、生態資源合理利用等提供有力保障。與區林業局、大周鎮政府聯合出臺《關于共建長江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司法實踐基地的意見》,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形成共建共享新格局。與云陽縣農委簽約打造環境司法巡回審判艇,聯合開展巡航長江、巡回審判、普法宣傳等活動。三是健全社會化的公眾參與機制。規范化、制度化落實法庭及示范林全天候開放、邀請公眾參觀訪問、中山杉捐資認養、生態修復公益活動等四項機制,建立和暢通公眾參與環境法治的渠道和平臺,凝聚助推鄉村振興的最大公約數。2016年以來,萬州區中小學生12000余人、全國法院40余次1000余人、全國人大代表44人、市級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76人到大周法庭參觀訪問或調研;社會公眾踴躍捐資認養中山杉,認養金額達32萬元、面積達33畝。

三、強化法治宣傳,擦亮生態修復與鄉村振興特色品牌

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持續宣傳生態文明理念,注重加強與各級新聞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的合作,廣泛報道大周法庭以恢復性司法為切入點,依托生態修復示范林、生態法庭、生態環境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助力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提升社會知名度、美譽度。中央電視臺連續3年4次以現場直播方式報道相關經驗成果。2021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求是》雜志撰文,論及人民法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司法實踐成果時,以圖文方式肯定示范林建設成效。2021年5月26日,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李永利在世界環境司法大會作專題發言時,推介了萬州法院建設示范林的好做法,得到各國與會代表一致肯定。

貴州省仁懷市人民法院

茅臺特殊環境保護法庭發展與保護并重

專業法庭推動酒業高質量發展

案例點評:貴州省仁懷市茅臺特殊環境保護法庭所在地位于赤水河茅臺段下游,茅臺特殊環境保護法庭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案件審理與訴源治理并舉,積極發揮專業法庭優勢,推動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

仁懷市轄區內的茅臺鎮、美酒河鎮和合馬鎮位于赤水河茅臺段下游,屬于享譽世界的醬香型白酒產業核心區和聚集區。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的質量,直接影響白酒產業的生存與發展。茅臺特殊環境保護法庭緊扣地方產業發展重心,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堅持案件審理與訴源治理并舉,積極發揮專業法庭優勢,奮力推動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一、多元解紛,升級特色產業司法服務

一是采取特色產業訴訟案件集中審理。組建4名法官+4名法官助理的專業化審判團隊,建立繁簡分流、類案劃分、關聯案件并審等機制,縮短涉白酒產業案件審理周期,提高司法效率。法庭成立以來,審結各類涉白酒產業糾紛案件1214件,平均審理天數26天。二是開通特色產業訴訟案件綠色通道。實行優先審查、優先立案、單獨標識、分類管理,完善巡回審判+遠程開庭審判工作機制,開展上門立案、上門調解、遠程開庭等服務300余次。三是推進特色產業糾紛前端化解。建立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聯調工作機制,充分運用訴前調解+司法確認工作模式,激活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快捷鍵。法庭成立以來,移送訴前調解案件480件,成功調解269件,訴前調解率達56%。

二、延伸職能,優化特色產業營商環境

一是建立企業聯系人制度。實行一企一人聯絡方式,制作全市106家規模白酒企業聯系人名冊,暢通與白酒企業的聯系渠道,及時了解和回應企業司法需求。二是創新普法宣傳模式。開通法庭微信公眾號,設置茅臺故事普法講堂訴訟服務等欄目,推動線上釋法,為白酒企業提供訴訟指引和精準普法。三是建好特色產業專項臺賬。分類管理、定期研判涉白酒產業糾紛案件,圍繞企業在合同訂立、合同履行、勞動用工、清欠債務等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開展座談交流、送法上門等活動,助力白酒企業風險防范化解。

三、共治共享,助推特色產業持續發展

多元協商、共治共享,構筑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綠色屏障。一是健全特色產業司法保護機制。按照系統保護、協同高效的原則,聚焦白酒產業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建立云貴川三省六縣市跨行政區域白酒產業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機制,共同簽署《長江上游醬香型白酒產業帶特殊生態環境跨區域司法保護協作意見》,圍繞審判執行協同提升、生態修復協同推進、理論實務協同發展、審判團隊協作共育、多元環境治理體系協同共建五個方面,不斷探索白酒產業綠色發展司法協同治理新模式。二是增強特色產業環保責任意識。制作一案一書(即《企業環境污染風險防控提示書》),隨同裁判文書一并送達,普及污染物排放、環境影響評價以及環境責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增強企業綠色發展自主意識。三是踐行特色產業生態環境修復理念。堅持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優先,積極發展適宜產業的原則,聯合相關部門為白酒產業發展所依賴的氣候、水質、土壤、微生物群落等獨特生態環境提供修復場所。在赤水河流域環境保護重點區域建立茅臺安龍場、大壩、蒼龍、三合等生態修復基地,多年來實現補植復綠160余畝、增殖放流魚苗200余萬尾,守護美酒河良好生態。

編輯:趙志 李高凱

“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積極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守護農村生態環境篇(圖1)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