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備行業投資策略:在技術迭代和優化升級中尋找投資機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報告出品方/作者:萬聯證券,江維)
1、機械行業
1.1 制造業位于高景氣區間,補庫存需求仍持續
制造業處于高景氣區間,宏觀格局向好。2021年5月我國制造業PMI錄得51.0,連續15 個月位于榮枯線上方,創下近三年以來的最高水平。5月PMI生產指數為52.7,新訂單 指數為51.3,供需指數差值持續縮小,制造業供需兩側同步回暖。此外受全球疫情不 利影響,5月PMI新出口訂單指數錄得48.3,出口市場需求有所放緩。
產成品庫存PMI仍處于收縮區間,補庫存需求持續。2020年初在疫情的影響下,制造 業產品需求減弱,導致制造業庫存大幅增加,2020年3月我國制造業產成品存貨同比 大幅增加14.9%。隨著經濟的回暖及庫存的消化,2020制造業產成品存貨增幅逐漸回 落,2021年4月為8.5%。2021年5月產成品PMI錄得46.5,海內外經濟恢復帶來補庫存 需求的持續,制造業已處于主動補庫存階段。
1.2 鋼材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子行業成本端壓力不一
受2020年疫情影響,全球各個國家開啟量化寬松政策,貨幣超發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 漲,后隨著全球經濟逐步復蘇,對鋼材等大宗商品需求增強,導致大宗商品價格進一 步上漲。2020年4月起,鋼材綜合價格指數一路上揚,如螺紋鋼(HRB400 Φ16-25mm) 自2020年3月低點3522.4元/噸,上漲至2021年5月5857.3元/噸,漲幅66%,目前6月價 格略有回落。機械企業營業成本結構中,原材料平均占比在60-85%,其中主要是零部 件占比達60%左右,鋼材作為最主要的直接原材料,占到整體營業成本的比重在15%到 20%之間;剩余20%來自于設備折舊以及其他費用。細分子行業來看,工程機械、機床 等周期性行業受鋼材等大宗漲價影響較大,21年起龍頭廠商已進行三次漲價向下游 轉移成本壓力,消減大宗漲價對利潤的影響;而光伏設備、半導體設備中,大宗商品 材料占比較低,對成本端壓力不明顯。
1.3 人口數量紅利向質量紅利轉變,機器替人邏輯繼續深化
七人普數據反映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同時人口質量紅利凸顯。近10年間,中國總人 口數增長速度延續放緩勢頭。2020年,大陸地區人口總體規模達到14.1億人,相較于 2010年六人普時,增加7205萬人,其年平均增長率為0.53%。這一增量比從2000 年五人普到2010年六人普的10年間減少185萬人,增速降低0.04個百分點。從人口結構看,近10年間,中國已跨過了第一個快速人口老齡化期,很快還需應對一 個更快速的人口老齡化期。2020年,大陸地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為2.64億人, 已占到總人口的18.7%。從人口素質看,近10年間,中國人口教育水平又有新的較大 幅度跨越,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中收獲更多人口質量紅利。2020年,大陸地區 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達到15467人,比2010年六人普時高出6537人, 高中文化程度的相應比例同期也有升高,初中文化程度、小學文化程度比例以及不識 字率則在降低。人口數量紅利衰減,勞動力成本提高加深機器替人邏輯,同時隨著人 口素質的提高,人口質量紅利預期將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1.4 子板塊景氣度不一,消費升級帶動服務機器人高增長
2021年一季度,代表消費升級概念的服務機器人行業表現亮眼,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 潤增速均居首位:服務機器人實現營業收入53.06億元,同比增長123.92%;實現歸母 凈利潤7.31億元,同比增長704.76%。光伏設備、核電設備、高空作業車、鍋爐設備 營業收入增速靠前,均超過100%。起重運輸設備、船舶制造、油氣裝備、塑料加工機 械營業收入增速靠后,均不及10%。
年初至6月22日,中信機械設備子行業板塊漲跌各半。其中漲幅最大為服務機器人 (+79.6%),其次為塑料加工機械(+35.6%)、油氣裝備(+21.5%)、機床設備(15.1%)、 光伏設備(+14.9%);跌幅最大為高空作業車(浙江鼎力,-42.6%),其次為鍋爐設備 (-15.7%)、電梯(-14.4%)、叉車(-14.1%)及工程機械III(-10.4%)。
2、半導體設備:政策加持下的重點突破領域
2.1 半導體銷售全球走高,資本開支實現恢復性增長
從全球銷售表現看:半導體銷售整體保持較高增速。今年以來,全球半導體銷售額持 續攀升,2021年3月份,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達到410.5億美元,當季實現銷售收入1206.5 億美元,同比增長15.2%,相比2019年復合增速也接近10%。
從公司表現看:龍頭效應更趨明顯,業績增速顯著高于行業增速。在2021年一季度, 光刻機龍頭阿斯麥營業收入同比大幅增長78.8%,測量檢測設備龍頭科天、測試設備 龍頭泰瑞達營收分別大幅增長26.7%、11.0%,三者環比均實現正增長;國內半導體設 備廠商同樣受益于行業高景氣度,中微公司、長川科技、北方華創、華峰測控2021Q1 營收增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2020年全球半導體銷售呈現了逆勢增長的趨勢,主要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催生遠程 辦公設備銷量劇增,帶動電子消費品上揚。這種逆勢增長的趨勢在2021年更加凸顯, 一方面來源于消費電子領域對芯片的需求快速增加,同時疊加了全球汽車產業復蘇 推動車用半導體需求的強勁反彈。而汽車芯片產能短缺,則進一步放大了全球芯片產 能緊張局面,晶圓制造及封測產能持續緊張,并導致產品交付期延長。甚至出現了因 車載用芯片的持續嚴重短缺,導致德美日政府請求中國臺灣地區產商增產協助的罕見事 態。另外,疫情在海外的間斷性反彈,也進一步加劇了產能的不穩定性。
因此,自2020年開始,全球晶圓廠紛紛加大資本開支,進入加速擴產階段,資本開支 增速預計得以恢復回正增長,其中特別是晶圓代工部分,同比大幅增張38%。雖然2020 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但半導體行業依然保持了興旺發展的態勢,半導體資本支 出預計實現了正增長,為6%,同時IC Insights預測2021年全球GDP會強勁反彈,帶動 半導體市場實現兩位數增長。
除行業增長外,半導體行業集中度愈發提升,一方面來源于規模效應引起的成本優勢, 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前三大的先進制程優勢,越先進的制程芯片售價越高,12英寸的 優勢越明顯,成本端和收入段雙向擴張。以300mm(12英寸)晶圓為例,相比于2010 年,2020年前五、十、十五大廠家的市場占有率均顯著提升。
2.2 國內半導體市場維持高景氣度
與全球的恢復性增長有所不同的是,國內半導體設備銷售和投資繼續保持高景氣態 勢。目前中國已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消費市場,對半導體產品的需求大, 并已經成為全球最具活力和前景的半導體產品市場。2020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規 模同比增長19%,達到創紀錄的712億美元;2020年中國大陸首超臺灣地區成為全球最 大的半導體設備市場,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占比提升3個百分點,達到26%。同時, 中國在202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材料市場,并將在2021年維持這一市場地位。
2.3 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空間廣闊,政策扶持半導體產業升級
國內半導體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封裝測試領域方面,我們和國際領先 的技術差距較小,但其他領域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從制造上來看,僅就Foundry芯片 代工技術節點而言,國內晶圓廠和國際領先的晶圓廠存在著差距。
以集成電路為例,2021年一季度,國內市場保持高速增長,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統計,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1739.3億元,同比增長18.1%,其中:設計業銷售額為717.7億元;制造業銷售額為542.1億元;封測業銷售額479.5億元。其中,設計業和制造業增速較快,分別為24.9%和20.1%,封測業7.3%。由此可見,我 國半導體業務在朝向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上游進行轉移和布局。
同時在需求端高增的帶動下,進口集成電路增長顯著,顯示了巨大的國產替代機會和 供需缺口。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進口集成電路1552.7億塊,同比增長33.6%;進口金 額936億美元,同比增長29.9%。出口集成電路737億塊,同比增長42.7%;出口金額314.6 億美元,同比增長31.7%。
對比如此廣闊的國內市場需求,國產半導體集成電路(IC)市場規模則明顯較小, 2019年自給率僅為16%。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僅半導體集成電路產品的進口額從 2015年起已連續四年位列所有進口商品中的第一位,不斷擴大的中國半導體市場規 模嚴重依賴于進口,中國半導體產業自給率過低,進口替代的空間廣闊。
同樣的是,在集成電路制造設備領域自給率更低。根據中國國際招標網數據,2020年 1月至12月初長江存儲招標各類設備(不含真空泵、溫控設備、尾氣處理設備等)900 余臺,其中國產設備的滲透率(按數量)約為12%??傮w來看,目前我國半導體集成 電路產業的供需明顯不匹配,且產業鏈上游供需不匹配的情況更加明顯。產業鏈上游 的不足制約了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核心半導體設備的國產化意義重大。另一方面, 半導體設備供需的不均衡也意味著國產替代的空間大,國內晶圓廠投資加速為國產 半導體設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隨著5G商用的步伐加快及AI技術的發展,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應用有望打 破行業固有格局,為中國國產半導體產業的崛起提供機會。同時,半導體產業具有巨 大的經濟帶動效應,主要體現在外延產業經濟規模的巨額放大。正是因為認知到其中 的重大機遇和企業面臨的挑戰,國家對半導體產業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在當下時點, 現有政策優惠范圍已經擴大到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從芯片設計到封裝、設備、材料都涵蓋其中。特別是對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線寬小于28nm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 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首次推出10年免征所得稅政策,從第一年開始連續10年免征企 業所得稅。并且從政策上鼓勵和倡導集成電路產業的全球合作,對凡在中國境內設 立的集成電路企業和軟件企業,不分所有制性質,均可按規定享受相關政策。明確 把集成電路列入一級學科,并對產教融合企業提出明確稅收優惠。
2.4 多因素助力技術突破,外部風險與挑戰并存
雖然技術遏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達到進口替代的預期,但 是,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的大好機遇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在十三五 時期依然保持快速發展態勢,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
其中,有多個重要因素起到了關 鍵的促進作用:
1) 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與政策扶持,為產業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與成長土壤;
2) 產業投入規模大,為產業發展提供有效動力;
3) 重視全球技術協作,促進產業資源整合配置。
當前,科創板進一步拓寬設備企業融資途徑,包括中微公司、芯源微、華峰測控、芯 碁微裝等半導體設備企業先后上市,盛美股份、華海清科等細分領域龍頭也擬在科創 板上市??苿摪宓耐瞥鰹槠髽I規模較小但擁有一定技術實力的設備企業提供了新的 融資渠道,國內半導體設備細分領域龍頭值得期待。
3、光伏設備:技術迭代推動設備需求高增長
3.1 行業回顧:光伏裝機高增長,我國光伏產業全球市占率進一步提升
2020年,全球光伏市場不懼疫情,逆勢增長,尤以我國光伏行業成績亮眼。2020年全 球新增光伏裝機134GW,同比增長23.38%,光伏發電量占總發電量份額不斷提升,2020 年占比為3.06%。中國、美國新增裝機量位列全球第一、第二,越南成為全球第三大 新增裝機市場。2020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48.2GW,創歷史第二新高,同比增長60.13%, 尤其是集中式電站同比增長近83%。全年光伏發電量2611億kWh,同比增長16.56%,占 全年總發電量的3.42%,同比提高0.37pct,光伏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例逐年提升。2021 年1-5月光伏新增裝機9.91GW,同比增加61.1%。
我國光伏產業全線產能全球占比不斷提升。盡管受到疫情沖擊、去年7-8月多晶硅料 企業安全事故、新疆地區疫情導致硅料緊張以及原輔材料價格上漲等事件影響,20年 我國光伏行業各環節產量仍然增速顯著,全球份額不斷提升。憑借技術優勢及成本優 勢,全球光伏產業中心進一步向中國轉移,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能在全 球占比分別提高到75.2%、97.0%、80.7%和76.3%,產量分別為39.2萬噸(yoy+14.6%)、 161.3GW(yoy+19.7%)、134.8GW(yoy+22.2%)和124.6GW(yoy+26.4%)。
疫情致海外市場光伏降價,20年產品出口總額同比下降。2020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 額約197.5億美元,同比下降5%。其中硅片出口額17.7億美元,出口量約27GW;電池 片出口額約9.9億美元,出口量約9GW,硅片和電池片出口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略有下 降。組件出口額為169.9億美元,出口量約78.8GW,同比增長18%。隨著海外疫情的爆 發,對海外光伏市場需求的預期下降,導致20年二季度光伏產品價格大幅下降是光伏 產品出口額下降的主要原因。
3.2 公司表現:規模利潤雙增,光伏設備企業表現亮眼
2014年至2020年,光伏設備板塊經歷了2015-2017年的高速增長期,2018年-2019年的 行業低迷期,2020年進入快速發展期。受2018年831新政影響,整個光伏板塊加 速推動降本增效,由政府補貼轉市場轉向自由競爭市場。
2020年及2021Q1光伏設備行業營收和利潤雙雙實現高增長。我們選取10家光伏設備 代表性公司代表光伏設備板塊:硅片環節選擇晶盛機電、金博股份、連城數控、上機 數控,電池片環節選擇邁為股份、捷佳偉創、帝爾激光、羅博特科,組件環節選擇奧 特維、金辰股份。2020年光伏設備板塊實現營收192.38億元,同比增長55.3%,實現 歸母凈利潤33.99億元,同比增長52.5%。2021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收60.26億元,同比 增長109.9%,實現歸母凈利潤12.50億元,同比增長147.4%。
毛利率和凈利率一降一增,預收賬款充足奠定21年增長基數。2020年光伏設備行業整 體毛利率32.9%,比2019年下降2.5pct,2021Q1毛利率相較2020年回升0.2pct。2020 年整體凈利率17.6%,比2019年下降0.3pct,2021Q1凈利率相較2020年增加3.1pct, 創歷史新高。2021Q1,光伏設備行業前瞻性指標預收賬款(合同負債)105.12億元, 同比增加50.6%,為21年維持高增長奠定基礎。
3.3 硅片環節:大尺寸硅片加速滲透,催化硅片設備需求
提質增效顯著,硅片大尺寸已成行業趨勢。大尺寸硅片可以給下游組件、電站裝機降 本增效,同時,硅片面積變大能夠有效地攤薄硅片、電池、組件等生產環節的非硅成 本,也減少組件和系統端的配件耗材使用量。2020 年市場上硅片尺寸種類多樣,包 括 156.75mm、157mm、158.75mm、166mm、182mm、210mm 等,且各占有一定的市場份 額。其中,158.75mm和166mm尺寸占比合計達到 77.8%, 158.75mm 是現有電池生產 線最易升級的方案,166mm是現有電池產線可升級的最大尺寸方案, 因此將是近2-3 年的過渡尺寸;156.75mm尺寸(包括 157mm)由 2019 年的主流尺寸下降為17.7%, 預計在2022年左右被淘汰;2020 年 182mm和210mm尺寸合計占比約4.5%,但在 2021 年其占比將快速擴大,或將占據半壁江山,且呈持續擴大趨勢。
大尺寸硅片加速市場滲透,預計兩年內182mm和210mm成主流。2020年硅片大尺寸化進 程加快,2020年年底時158.75mm顯現出淘汰趨勢,166mm成為主流尺寸,182mm和210mm 的尺寸也逐步開始放量。從2021年初開始,210mm大尺寸硅片加速市場滲透,2021年 4月其市場占有率達到12%。根據CPIA預測,2022年大尺寸硅片將完全占據市場、M2 硅片將退出歷史。
存量設備替換需求疊加擴產新增設備需求,硅片環節設備需求量大。硅片環節新增設 備需求主要來源分為存量設備替換需求和擴產新增設備需求。從存量設備替換需求 來看,在大硅片進程不斷推進的情況下,行業落后產能將加速淘汰。由于182mm和210mm 市場份額快速提升,160mm尺寸硅片產能需求十分有限,小爐徑很難維持繼續生產, 因此166mm以下產能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根據我們估算,2021年將有超過48GW的產 能退出市場,存量設備替換需求顯著。從擴產新增設備需求來看,下游裝機需求催生 硅片擴產需求。根據統計,2021年龍頭硅片企業2021年預計新增產能137GW,若按2.3 億元/GW測算,對應2021年新增設備需求約315億元。
3.4 電池片環節:HJT 降本路徑清晰,大規模量產可期
多種電池片技術共存,HJT大概率為中長期主流。目前市場存在PERC、PERC+、TCOPCon、 HJT多種電池片技術路線,TOPCon屬于PERC電池的延伸,可以看作短期內過渡技術, 而HJT技術則被認為是中長期趨勢發展方向。2020年,PERC電池仍為主流技術,新建 量產電池片產線以PERC為主。常規電池片(Al-BSF電池)中的單晶太陽電池已處于被 淘汰狀態,常規多晶電池片目前還有小部分產量,主要用于低端市場。N型硅電池(主 要包括HJT和TOPCon電池)相對效率較高但成本也較高,量產規模仍較少,但從長遠 看N型硅電池片市場份額處于上升狀態。
HJT技術優點體現在:一、光電轉換效率高:HJT理論光電效率轉化上限為27.5%,PERC 理論效率上線為24.5%。目前華昇新能源已實現HJT量產平均銷量24.71%,單片最高 25.06%。二、降本空間更大:結合薄膜太陽能電池低溫(<250℃),工藝環節溫度200℃ 左右。低溫利于薄片化,減少硅用量,降低硅原料成本。三、流程簡化:全部生產流 程只需4道工序,PERC需要8道。四、雙面率更高:HJT雙面率典型值90%,最高可達95%, 雙面PERC為82%。五、光致衰減低:無初始光衰的可能性,且衰減速度慢。HJT光衰 0.25%-0.5%/年,PERC光衰0.45%/年。
HJT降本路徑清晰,預計2022年降至PERC成本水平。目前成本是限制HJT技術發展的重 要因素,具體來說,其生產成本目前相比于PERC電池仍高出0.21元/W。但中長期來說, 由于HJT的理論轉換效率更高,同時工序更少,未來成本下降空間更大等優勢,所以 未來其有望成為主流方向。從HJT電池成本結構來看,硅片成本占47.13%,漿料成本 占24.34%,HJT的非硅成本占比50%,超過0.5元/W,降低非硅成本成為HJT成本下降的 重要方向。目前TOPCon電池非硅成本較PERC高0.05-0.09元/W,未來降本路徑主要有 材料降本和設備降本。
材料降本:主要通過薄片化+大尺寸、靶材降本、銀漿耗量下降及銀漿國產化途徑實 現。因HJT是低溫工藝,在薄片化方面存在較大空間,成本下降比例約為20-30%。靶 材降本方面,主要通過國產化實現。目前低溫銀漿主要依賴進口,成本較高,未來銀 漿國產化后有望從7000元/kg降到5000元/kg。通過銅包銀、MBB、SWCT技術可以降低 單片銀漿耗量。
設備降本:主要通過規?;驮O備國產化。HJT時代,國產設備商在推動工藝方面引 領行業。制絨清洗領域,國產設備商代表是捷佳偉創;PECVD領域,國內廠商包括理 想萬里暉、邁為股份、鈞石能源、捷佳偉創等;PVD/RPD領域,國產廠商包括捷佳偉 創、邁為股份、鈞石能源等;絲網印刷機領域,國內企業包括邁為股份、捷佳偉創、 科隆威。邁為股份、捷佳偉創已具備HJT整線設備供應能力。
根據光儲億家Solarzoom的測算,在2020年8月的時點上,HJT電池相比PERC電池的生 產成本高出約0.18元/W,而在兩年后的2022年, HJT電池相比PERC電池的生產成本低 約0.02元/W(HJT電池超額降本約0.20元/W),其中:漿料成本低約0.01元/W(HJT電 池超額降本約0.14元/W),增量的靶材成本約0.04元/W,折舊成本高約0.01元/W(HJT 電池超額降本約0.02元/W),硅片成本低約0.03元/W(HJT電池超額降本約0.04元/W), 其他成本低約0.02元/W。目前多家電池片企業已投資HJT量產,安徽華晟于2021年6月 實現HJT量產平均銷量24.71%,單片最高25.06%,HJT量產可期。
3.5 行業展望:雙碳目標下,裝機規模預計維持高增長
政策進一步推動行業降本增效,相關政策預示十四五期間裝機可期。2021年5月, 國家能源局正式印發《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 2021年全國風電、光伏發電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1%左右,后續逐年提 高,確保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20%左右;2021年保障性 并網規模不低于90GW,戶用光伏補貼5億元。2021年6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2021 年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2021年起,對新備案集中式光伏電站、 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和新核準陸上風電項目,不再補貼,實行平價上網;2021年新 備案的集中式和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上網電價執行當地燃煤發電基準價。此外,國 家發改委記者會中有關負責同志表示后續將細化戶用分布式光伏具體政策,確保2021 年新建戶用分布式光伏項目并網規模達到15GW以上。6月4日,國管局、國家發展改革 委聯合印發《關于印發十四五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規劃的通知》,提出十 四五期間,全面開展節約型機關創建行動,推動中央國家機關本級2021年6月底前全 部建成節約型機關,力爭80%以上的縣級及以上機關2025年底前達到創建要求。若每 家規模按100kW考慮,158.6萬家公共機構推廣分布式光伏項目,預期總規模將達到 158GW。
4、工業機器人:制造業投資改善,行業回暖的信號明顯
4.1 銷售持續回升,下游投資加速恢復帶動產量上升
2010年后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基本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態勢,作為全球最具活力的經 濟體,國內有較為充足的動力進行機器人的配置,因此行業增速高于全球增速。自 2015年到2020年的6年間,全球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從25萬臺上升至近40萬臺,復合增 長率達到7.7%,而國內同期銷量由不足7萬臺增長至近17萬臺,復合增長率顯著高于 全球增長率,達到16.3%。
從銷售端看,雖然受汽車、電子等下游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不景氣的影響,2019年全球 工業機器人銷量下降11.6%,中國大陸地區的工業機器人銷量下降6.5%。但是在2020 年全球新冠肺炎流行的大背景下,工業機器人銷量不降反增,全球同比增6.4%,中國 大陸地區同比增17.8%,其原因一方面基于疫情更加凸顯了機器替代人工的充分 動力,另一方面在于全球后疫情階段經濟重啟的需要。
經濟的重新啟動同時在企業端反映較為明顯,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機器人制造 企業營業收入531.7億元,同比增長6.0%,并且實現利潤總額降幅較2020年前三季度 收窄24.4個百分點。
從供給端看,疫情過后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持續回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 1-5月工業機器人累計生產13.6萬套,累計同比增長73.2%。2020年在疫情過后我國工 業機器人的產量持續回升,行業回暖的信號明顯。
工業機器人的快速回暖主要來源于制造業的固定投資恢復,其中汽車和3C制造業是 工業機器人最主要的下游應用領域。由于汽車銷量的下滑,汽車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 在2019年3月出現下滑,投資增速始終保持低位甚至負增長,并且在2020年上半年進 一步受到了疫情的沖擊。在疫情基本控制后,汽車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在2020年下半 年開始逐步回暖,且3C產品制造業在行業高景氣度的催動下,制造業累計值已經實現 了顯著的同比正增長,并且這種趨勢預計將維持。
此外,疫情對購置私家車需求產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自2020年4月開始全國乘用車銷量持續恢復,同時新能源汽車銷售預計將拉動產業增長,可能會相應帶動車企擴產 意愿。
受益于5G部署帶來的相關需求,我國的計算機、通信設備等3C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 速保持堅挺,2019年投資增速達16.8%。疫情的沖擊不改5G建設的確定性,自2020年 第二季度開始,3C制造業投資加速恢復,2021年1-5月累計同比增加27.6%。隨著5G部 署的持續推進,5G手機及相關電子設備的需求量有望快速增加,繼續拉動3C制造業的 投資。
4.2 工業機器人向多應用領域滲透,產業鏈迎來國產化良機
我國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水平較低。以價值量最大的精密減速器為例,目 前Nab、HD、住友等國外減速器企業占據國內機器人減速器市場70%以上的份額,國產 化率不足30%,但呈現上升趨勢。分種類來看,諧波減速器的國產化進程較快,已經 形成了綠地諧波、來福諧波等一批市場份額較高的企業;RV減速器的國產化率較低, 但也形成了南通振康、雙環傳動、秦川機床、中大力德等一批實現批量銷售的企業。
國產工業機器人在相對中低端的市場具有優勢。汽車制造業對工業機器人需求量最 大,但是也對工業機器人的性能要求較高,因此我國汽車制造業的工業機器人的本體市場基本被國外廠商所占據。相對而言,非汽車制造的一般工業領域對機器人及系統 集成的要求較低,而且一般工業領域的中小企業眾多,單批采購規模小、種類分散、 價格敏感度高,一直以來都不是國際龍頭企業開拓的重點。而國產機器人在性價比上 具有優勢,性能也可以達到要求,比較容易切入中低端的一般工業領域。國產替代 將會為成為未來的主流趨勢,并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盈利質量。
根據IFR的數據,2018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在金屬和機械加工、橡膠和塑料制品等中低 端工業機器人需求領域的占有率超國外產品,在電子、食品等領域的占有率也較高, 可見國產工業機器人在相對中低端的市場具有優勢。
此外,工業機器人加速向一般工業(非汽車行業)應用領域滲透,產業鏈迎來國產化 良機。2019年汽車整車、零部件、電子行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下滑,家電、化學制 品等行業的需求上行但整體增速較低,而金屬加工、醫療、光伏、倉儲物流、鋰電等 行業均實現了高速增長,工業機器人的下游應用領域更加多元。2020年工程機械、光 伏、新能源汽車、3C、家電等行業的向好發展也加速了工業機器人在相關領域的應用。
根據MIR的預測,2021年應用于醫療用品、光伏、金屬制品等領域增長率預計超過50%, 鋰電池、食品飲料、倉儲物流、家用電器增速40%左右。隨著工業機器人加速向非汽 車領域滲透,國產機器人本體有望迎來發展良機,國產核心零部件也有望與國產本體 協同發展,在中低端應用領域實現突破,并向高端領域延伸。
協作式機器人作為新型的工業機器人,銷量正在快速增長。在新裝機(銷售)的工業 機器人中,協作機器人的數量正在增長。2021年一季度,協作機器人出貨量增速同比 增長157.3%,遠高于市場增速。隨著工業場景柔性生產、人機安全協同需求增加,以 及非工業應用場景的持續延伸,預計協作機器人將迎來高速增長期。
4.3 產業升級提供長期空間,老齡化加速配置需求
從應用領域看,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領域還是汽車產業和3C產業,二者占據了工業機 器人應用的半壁江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全球汽車銷售的在近年的疲軟,工業 機器人在該領域的應用也出現了一定的下滑。不過,隨著汽車產業的革新,新能源汽 車在全球的銷售火熱,預計有望為汽車產業帶來新的增長血液,并帶動相關產業的銷 售景氣。
從國內新能源車產量看,2021年1-5月,國內新能源車產量達到百萬量級,并借助行 業政策保持高景氣度。作為目前工業機器人最大的應用領域,預計新能源汽車產業的 持續升溫,將帶動機器人在新能源車方面的廣泛應用。
從市場規??臻g看,根據IFR的統計數據,2019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平均密度為113臺 /萬人,但是工業強國的機器人配置密度顯著高于全球平均,特別是部分亞洲和歐美 國家表現明顯。如韓、日、德、美的工業機器人密度都在全球平均的2倍以上。雖然 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已經高于全球水平,但是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工業水平 仍有巨大的升級空間,并且可見我國制造業的自動化水平遠不及歐美日韓等制造業 發達地區,意味著我國的工業機器人行業尚有大量的市場潛力。
雖然目前我國的機器人密度相對較低,但是在絕對數量方面已經成為全球當之無愧 的第一大市場,除新增安裝需求外,全球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經過十年的積累,已經達 到了270萬臺的規模,隨著保有量的不斷提升,更換的需求也將進一步提升市場容量。
除了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帶來的產業增量外,企業自發使用工業機器人的意愿也在 不斷提升。主要表現在: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而工業機器人價格持續下行,機 器換人的成本優勢凸顯。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我國的勞動成本穩步上升,以每 周工作48.9小時、每年工作50周計算,我國規模以上單位制造業就業人員的平均時薪 已超過30元/小時。另外,最低工資標準的上移將顯著影響低技術工人的薪資水平, 因此在低技術工人占比較高的行業,自動化的意愿也就更加強烈。
與此同時,工業機器人的整體價格隨著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向國內轉移,也在持續 下行,我們測算國內每臺工業機器人平均單位成本約24元/小時,企業采用工業機器 人替代人工的成本優勢凸顯。
除降本因素外,人口老齡化將進一步加速我國工業機器人的配置?;仡櫲毡镜墓I機 器人發展史,日本在1970年左右進入了工業化后期階段,面臨著較大的產業升級的壓 力,同時日本也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而后日本的人口結構不斷惡化。工業機器人不 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還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和損耗,因此大力推廣工業 機器人就成為了日本實現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日本的工業機器人產業也在上世紀7、 80年代步入了繁榮鼎盛時期。
目前我國老齡人比例已經顯著提升。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我國65歲及以 上人口占比達到13.5%,同比增加4.63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目前我國也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2020年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GDP占比 分別為7.7%、37.8%、54.5%,與日本工業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的初始階段相近。同樣 的,我國的制造業也面臨著進行產業升級、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壓力,同時疊加老齡化 程度加深的壓力,工業機器人的進一步擴大應用也將成為大勢所趨。
綜合產業結構升級、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等因素,我們認為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 無論是發展現狀還是社會環境,都與日本上世紀80年代的快速普及期相似。復盤日本 的工業機器人發展史,我國的工業自動化行業也有望進入類似于日本上世紀80年代 的全面推廣、需求快速增長的發展階段。雖然我國老齡化現狀尚不及日本,但是即使 考慮和老齡化程度差不多的美國,我國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仍有較高的提升空間。即使在這兩個工業相當成熟的國家,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也處于今年來的頂峰。
5、工程機械:挖機銷量增速放緩,預計行業全年溫和增長
5.1 一季度挖機銷量超預期,二季度銷售增速趨緩
21年Q1挖機銷售火爆,4月5月出口景氣而內銷趨緩。2021Q1挖機銷量超預期,共計銷 售126941臺,同比增長85.0%;其中,國內市場銷量113565臺,同比漲幅85.3%;出口 銷量13376臺,同比漲幅81.9%。其中3月挖機銷量創造79035臺歷史記錄,是歷史次高 20年3月銷量的1.6倍。一季度挖機銷量及增速較高原因在于疫情導致20年一季度低 基數及21年就地過年政策影響導致各地項目提前開工。21年4月挖機銷量46572臺,同 比增幅2.52%,國內銷量同比下降5.24%,出口銷量同比上升166%;5月挖機銷量27220 臺,同比下降14.3%,國內銷量同比下降25.2%,出口銷量同比上升131.7%。4月5月銷 量不及預期的原因主要有20年同期高基數、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不及預期以及房地 產開工面積減少等。根據財政部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數據,1-5月已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5726億元,僅完成已下達債務限額的16.51%,發行進度遜于預期。
挖機銷量作為工程機械行業的晴雨表,需求端可分為國內需求和國外出口需求。國內需求主要依靠基建、房地產等新增需求和存量設備更新需求拉動。根據工程機械 工業年鑒數據,我國工程機械應用在房地產和基建領域的占比分別約為20%和45%。從 市場銷售結構來看,挖機占據工程機械行業主流,2019年在工程機械銷量中占57.84%。
5.2 基建景氣度托底新增需求,全年房地產開工率不悲觀
十四五開局之年基建投資增速穩定,兩新一重項目提供行業景氣度支撐。2021 年1-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穩定恢復,同比增長15.4%;以2019年1-5 月份為基期,兩年平均增速為4.2%。1-5月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寬口徑)同比增長10.4%。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略遜于2020 年3.75萬億。從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數據來看專項債發行不及預期,1-5月僅完成已 下達債務限額的16.51%。從挖機開工數據來看,4月、5月挖機月均開機小時數分別 為123.5小時(yoy-14.2%)、125.7小時(yoy-14.6%),2-5月挖機開工率較高但開機小 時數遜于去年同期。在雙循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本輪基建投資的重點將更多的 側重于質而非量,基建項目將聚焦于釋放周期較長的兩新一重相關領域。2021年經濟增長回歸常態后,預計基建托底經濟的需求將減弱,但基建補短板、交通 強國、兩新一重等需求仍在,預計基建投資增速將平穩增長。
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增速放緩,房地產開發投資適度景氣、銷售數據持續高位。4月我 國房地產新開工面積為17742萬平方米,同比下滑9.3%,前四月累計新開工相比2019 年同期下滑7.9%;4月竣工面積同比下滑3.1%,1-4月累計竣工相比2019年同期增速為 0.8%。但房地產開發投資依然維持適度景氣,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54318億 元,同比增長18.3%;比2019年1-5月份增長17.9%,兩年平均增長8.6%。其中,住宅 投資40750億元,增長20.7%。5月份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為101.17,處于適度景氣區 間。1-5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6638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6.3%;比2019年1-5月份增 長19.6%,兩年平均增長9.3%,同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持續上漲。
5.3 設備自然更新及環保政策推進,提振存量更新需求
設備自然更新提供工程機械銷量支撐。根據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的數據,小挖、中挖、 大挖的壽命分別為6-8年、7-9年、8-10年,據此測算2021-2024年自然更新需求分別 為10.23萬臺、8.24萬臺、7.91萬臺、10.03萬臺,將對挖掘機的銷量將形成有力的支 撐。
環保政策趨緊,加速老舊工程機械淘汰更新。2020年12月28日,生態環境部正式批準發布《非道路柴油移動機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要求(發布稿)》(簡稱國四標準), 明確了自2022年12月1日起,所有生產、進口和銷售的560 kW以下(含560 kW)非道 路移動機械及其裝用的柴油機應符合本標準要求。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數據,目前工程機械市場上有1000萬臺在用工程機械,其中大部分國一、國二標準的工程機械產品在用。國四標準將進一步推動 工程機械行業更新換代速度,平滑工程機械周期性。
5.4 勞動力成本增加疊加小型基建需求,機械代人邏輯持續
人口紅利逐漸消退,進一步提高小挖對勞動力的替代。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數 據,2010-2015年小微型挖掘機銷量占比從40%左右提升至68%,2015年后占比維持在 60%左右,市場地位穩固。小挖降價趨勢明顯,工具屬性增強,以6T挖掘機為例,2014 年國產品牌均價約30萬元,合資、外資品牌均價在40萬元以上;到2020年初,國產品 牌的價格區間降低到14.5-16.5萬之間,合資品牌在19-23萬之間。同時,50歲以上農 民工占比逐年增加,2020年已突破50%,農民工人數2020年出現負增長,人口紅利逐 漸消退。價格下降疊加人口紅利的消退加速了小挖替代人工的趨勢,挖掘機+屬具的 良好泛用性也使小挖逐步向農業領域滲透。對比歐美成熟市場來看,國內小型挖掘機 的銷售占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持續推進、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 以及應用領域的拓展,小挖對勞動力的替代趨勢仍將持續。
5.5 龍頭廠商全球市占率穩步提升,出口需求提振銷量
出口需求穩定增長,國內機械廠全球市占率穩步提升。2020年,我國機械產品出口達到4670億美元,是1953年的3.3萬多倍。2021年一季度我國工程機械進出口貿易額為 77.31億美元,同比增長43.5%。其中進口金額10.17億美元,同比增長24%,出口金額 67.14億美元,同比增長47%。據全球權威調研機構Off-Highway Research數據顯示, 2020年三一重工共銷售98705臺挖掘機,占據全球挖掘機市場15%的份額,一舉奪得 挖掘機全球銷量冠軍。2020年,我國挖機出口量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速10.6%。2021 年1-5月,挖機出口銷量23998臺,達去年銷量的69.1%,同比增長11.96%,全年出口 高增長明朗。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