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视频一区在线-欧美视频一区在线观看-欧美视频在线播放-欧美视频在线不卡-欧美视频在线观看-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一区-欧美视频在线一区

相關欄目
新聞資訊 >>
合作媒體 >>
展會知識 >>
當前位置:首頁 >

滇越鐵路系列十二:云南現代工商業的起步


滇越鐵路通車前,滇南大山一直是中原地區的天然屏障;居住在滇南山區、壩子的居民,也處于一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系里。

呼嘯而來的鐵路,架橋修隧,不僅突破了山林的阻隔,隨著鐵路涌入云南的各種新興事物,也打破了滇南社會原有的平衡,給社會生產生活帶來了新的變化。

滇南交通曾以人背馬馱的原始方式為主,速度既慢,效率也低,同時馬幫行走在深林里也面臨著包括山匪在內的諸多危險。

鐵路通車后,從中越邊境老街到昆明行車只需兩日即可抵達,運輸量大,安全性高,風雨無阻。因此匪但兩粵、江、浙各省之物品,由香港而海防,海防而昆明,數程可達,即歐美之舶來品,無不紛至沓來,炫耀奪目,陳列于市肆矣。

滇越鐵路系列十二:云南現代工商業的起步(圖1)

▲20世紀初的昆明城石〔圖源網絡〕

是時涌入昆明的商品,以棉紗、棉布、棉花、水泥、金屬等為主,紙張、文具、煙酒火油等日常用品也充斥市場。

云南地區從20世紀初英國戴維斯所見,臨安人對外國的東西敵視到這種地步,如果織布的面紗是外國的,他們也拒絕穿。,到服則西緞,食則洋食,吸則紙煙,飲則洋酒,不過是鐵路開通后的數年而已。

查滇省僻處西南,界連緬越,民多瘠貧地少膏腴,財政極形困難,邊務最為吃重,近則開修鐵路擴充商埠,中外交通日益繁盛,非整理警務講求實業不足以肅內政而裕民生。巡警、勸業兩道誠為滇省必不可少之官。

大量西洋商品涌入,引起了部分有識之士的警惕,提出了實業救國的想法;同時,晚清政府也意識到工商業給經濟帶來的沖擊和影響,設立勸業道,意圖透過興辦實業礦務,尋求發展。

中國第一座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

1908年,滇越鐵路尚在建設時,法國就以鐵路需要電力為由,意圖在昆明郊外滇池出水口的螳螂川上,建立水電站,進一步擴大在云南的利益。

經過和帝國主義的幾次拉鋸,清政府官員諳熟了法國的伎倆,于是時任云南勸業道道臺的劉永祚率先提出官商合辦建設石龍壩水電站。資金由官府和商人分別籌募,合資經營。

但是由于政府財政短缺,對于水力發電這種新鮮事物,愿意認股籌資的民間資本又少。

時任云貴總督的李經羲與云南商會總理王鴻圖(王熾之子,時任云南商務總會會長)磋商后,決定成立云南商辦耀龍電燈股份公司,由同慶豐墊資,王鴻圖以云南商會名義向各界招募商賈。

為鼓勵投資,官府批準耀龍電燈公司在昆明擁有二十五年的電業專利權。此舉甚有成效,僅半月就募集股本13萬余元。

仍有不足之資,由王鴻圖以商會總理兼耀龍電燈公司首席董事身份,向滇蜀騰越鐵路公司挪借。由此,水電站建設資金籌集完備。

雖然西方列強未能爭得水電站的建設權,但是水電站所需的機械器材,卻仍需從外國進口。各國洋行都爭相推銷自己的產品,最終選定了德國禮和洋行。

滇越鐵路系列十二:云南現代工商業的起步(圖2)

▲石龍壩水電站發電機組上的禮和洋行字樣〔圖源網絡〕

實際的設計施工及設備提供方為德國西門子公司。由他們派人進行勘測設計、建筑及安裝架設,并包攬了相應的設備和安裝器材。

是時,滇越鐵路已經建成通車。兩臺水輪發電機組、發電附屬設備由德國經海運抵達越南海防,再從海防經滇越鐵路運至昆明。

從昆明市區到石龍壩還是一片沒有道路的荒野。耀龍公司組織了300人的運輸隊伍,將龐大的機組設備進行拆解,小件靠人背馬馱,沿陸路經小西門、碧雞關運到石龍壩;

大件則拆散后,運輸到得勝橋,走水路從盤龍江至滇池,沿螳螂川抵達平地哨后,再通過陸運到石龍壩。平地哨到石龍壩雖然距離不遠,但是缺乏有效的運輸工具,運輸隊砍伐樹木作滾輪,前拉后推,歷經數月才順利將設備運至石龍壩。

1910年8月21日,石龍壩水電站正式開工建設。

滇越鐵路系列十二:云南現代工商業的起步(圖3)

▲石龍壩水電站發電機組〔攝影:漁夫〕

進行石龍壩水電站安裝工作的,除了兩個德國工程師外,還有一批青年學徒及工人。這些人之后也大半成長為水電站的中堅力量。

1911年,由于辛亥革命爆發,工程進行到一半時被迫停工。

1912年4月,這個晚清政府主持的水電工程,在民國初年,竣工完成,當北京城還在點香油燈的時候,昆明人就已經用上了電燈

世界錫都個舊的崛起

《漢書.地理志》記,武帝改滇王國為益州郡,中有賁古縣,其北采山出錫,西羊山出銀、鉛,南烏山出錫。賁古即今蒙自、個舊一帶。

個舊錫礦開采的歷史,可追溯至漢朝時期,但一直以來,錫制品僅用于一些生活特殊器具,需求量并不大。然而這個在農耕社會并不起眼的金屬,卻是重要的工業原料。

滇越鐵路系列十二:云南現代工商業的起步(圖4)

▲個舊遠景〔圖源網絡〕

因此,在法國人考察滇越鐵路線路,錫礦就已經成為覬覦的對象。特等站碧色寨的設立,就是因為其位置接近個舊礦區,方便錫礦的運轉。

英法兩國借昆明教案,與清政府簽訂七府礦權協議,想要獨占云南礦業的陰謀在民眾的反對中未能得逞。1909年,滇越鐵路尚未全部通車,時任云貴總督錫良就組建了個舊錫務股份有限公司,保住錫礦主權。

滇越鐵路通車后,錫礦出口量的不斷增長,倒逼錫礦產量的增加。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錫礦產量從一千二百余噸,增加到六千三百多噸。民國六年(1917年)更是達到11070噸。

個舊大錫一直采用土采、土選、土煉,這種生產方式出產的錫在質量和產量方面,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錫務公司通過滇越鐵路購進了一批現代化的采礦機械。

1913年,引進以蒸汽為動力的選礦機械設備,并成立個舊洗砂廠;同時聘請德國工程師建造煉錫鼓風爐;1923年,架起了馬個礦山索道,日運能力400噸;1927年,開鑿出370米深的現代化礦井……

滇越鐵路系列十二:云南現代工商業的起步(圖5)

▲早期錫礦洗礦流程〔圖源網絡〕

個舊錫業從洗砂選礦,到冶煉,索道運輸,再到采礦方式,跟上了近代工業化的步伐,并且逐漸摸索出自己的煉錫工藝,到1933年,已經能夠生產出99.75%的精錫,成為歐美市場上的免檢產品。

隨著錫產量的提高,質量的穩定,大錫漸漸成為滇南出口的大宗商品,錫都的美譽也不脛而走。為了方便錫礦從個舊到碧色寨的運輸,與滇越鐵路接軌,還促成了一條民營鐵路,個碧石鐵路的建立,容后再表。

其他工商業

石龍壩水電站建立后,蒙自開元河口等地也相繼成立了電燈公司,電力工業在云南完成了從無到有的蛻變。火柴廠、造紙廠、紡織廠,乃至皮革、面粉等傳統生產方式也逐漸向現代工業化轉變。

香煙、棉布、紙張等,原本只能從外國進口的物資,逐漸能自主生產,但是人們還是習慣將利用現代及其生產的產品,冠之以洋字,如洋火、洋布,不一而足。

而這些洋物,在工業化進程中,越來越普遍化,也就漸漸失去洋化色彩,成為習以為常的本土之物了。

參考資料:

[1] 畢近斗:《石龍壩水里發電站建站前后的回憶》,《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16輯。

[2] 王玉芝、彭強、范德偉著,滇越鐵路與滇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變遷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3] 《錫都古今》,云南省紅河州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民族出版社,2005年。

[5] 和中孚,《中國與東南亞的鏈接——滇越鐵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