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機制與助力基層治理效能
苑程浩/文
上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于六月二十五日隆重開幕,市委書記李強代表第十一屆市委向大會作報告。報告彰顯了人民城市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對牢記總書記囑托、守正創新、城市治理、文化軟實力、打贏大上海保衛戰和未來五年發展藍圖均有深刻的闡述。筆者認為: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基礎。此輪大上海保衛戰和疫情防控中,在調研中發現基層治理還有某些短板和不足。而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為及時有效地應對以后可能出現的任何突發情況,如何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值得充分關注和未雨綢繆。
一、基層社區賦能的主要靶點
由于網絡時代信息獲取的便捷化、傳遞的極速化,群眾關心的信息(如小區陽性患者情況)由于主客觀原因未及時有效公開,造成了社區、網絡謠言滋生的產床,也促進了民眾焦慮、抵觸、反抗的情緒在線上線下蔓延。如何回應群眾的訴求,從接近和面向群眾的一線宣傳工作開始,不能僅僅是發布我能說的內容,還要積極回應TA想聽的信息:此次防疫中不少小區居民業主、志愿者或下沉干部自發編輯發布的《疫情通告》《抗疫日報》等成了居委信息傳遞得力的小喇叭,獲得了百姓的認可。這些暴露出來的問題,恰恰是進一步整合資源、理順機制、完善治理的突破口,也是為基層社區賦能的主要靶點。
一是重視履職能力建設。居委會和社區工作者是落實上級要求的終端責任人,是直面群眾的工作者,是基層治理效能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乎社區治理強不強的核心力量。而疫情期間,社區工作除了缺勞動力,還缺工作力。如何充分調動其他馬車和志愿者的廣泛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是居委干部能力的一個體現。要加強社區工作者能力建設,通過各層級常態化教育培訓,夯實社區工作者的能力根基。此外,疫情期間的高強度工作,導致部分居委干部壓力很大,在長期作戰后出現了心態疲憊、動力下降等現象,如何防范基層年輕干部心態老化跡象,要積極完善居委干部、社區工作者的職業體系和榮譽體系建設。如針對社區工作者的職業晉升路徑,要重視相關文件精神的落細落實,加快開展職業能力鑒定,建立健全職稱評價體系,將社區工作者納入基層干部隊伍規劃,優化基層工作人才儲備庫,暢通優秀社區工作者進入事業編制的渠道等;重視社區工作者尤其是年輕社區工作者先進選樹宣傳,探索開展專項榮譽評定等,構建社區工作者的職業歸屬感和榮譽感。
二是統籌整合資源共享。社區治理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撐,而專業資源多數情況下集中于條線部門。在區、街鎮層面進一步統籌條線資源共享機制,為社區尋求專業支持提供更多更快更易觸及的方式和路徑,尤其是在生活資料供給、生命安全保障等方面,進一步暢通專業資源有序、可達地向社區流動。此外,在保證數據安全的條件下,加強數據分層級安全共享,為提高基層決策和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如依托于市大數據中心,進一步梳理數據資源目錄,打破部門、條塊壁壘,對于一些基礎數據的采集,一次采集、多處使用;加強對基層工作人員數據治理思維和數據應用能力的培訓,提升利用大數據助力優化基層治理;強化應用支撐,實現數據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因地制宜,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和治理能力。
三是挖掘專業優勢共建。此次疫情期間,社區自治團隊順勢而為,發揮了補位作用。如雙報到黨員、下沉干部、小區志愿者。要重視社區自治隊伍可持續發展,牢牢抓住黨團組織關系在社區的年輕黨團員、雙報到黨團員以及下沉干部應急支援機制,推動這些隊伍從非常時期的應急軍轉為常態時期的生力軍。下沉干部中來自市、區各機關企事業的不同單位,涉及多個行業、領域,他們在發揮專業優勢、協同參與抗疫等方面可發揮積極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索進一步挖掘居住在社區的專業力量(如消防、醫務等專業人士),加快應急響應機制建設,形成社區一吹哨、干部即報到、組織建設即跟上的工作場面,積極地加強各隊伍在條線部門的專業資源統籌能力,以緩解非常時期容易出現的資源擠兌等情況。
二、推動志愿服務為治理抓手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廣大群眾、小區志愿者挺身而出、積極參與服務,是小區抗疫攻堅的重要力量,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有力推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志愿服務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強調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廣大志愿者奉獻愛心的重要渠道,并明確提出要為志愿服務搭建更多平臺,更好發揮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要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更好發揮志愿服務的積極作用,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推動志愿服務有效融入基層社會治理之中,是切實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以及應對突發事件、風險隱患的重要手段之一;社區志愿者這一群眾自治組織和民間力量是推動和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有力抓手。
一是健全制度保障志愿服務。制度是推動志愿服務有效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保證。一方面,要完善志愿服務的登記管理制度,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志愿服務及組織登記在冊,使之管理有序、建立常態化連接,做到關鍵時刻能找到人;另一方面,要完善志愿服務的評價體系,良好有效的評價體系是推動志愿服務有效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探索完善積分制等激勵機制,在發展黨員、評優考核等方面,把參與公益志愿服務的時長、效能作為重要依據之一,增強志愿服務評價體系建設;通過開展系統性評比表彰等活動,如文明居民小區最美志愿者等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增強廣大志愿者的榮譽感、歸屬感和價值感。
二是提升能力深化志愿服務。服務能力是推動志愿服務有效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條件。當前,基層治理在價值觀引領、矛盾糾紛化解、民生服務保障等方面仍面臨諸多難點痛點問題。一方面,提升志愿服務組織的資源動員能力,充分發揮志愿服務組織的凝聚力、動員力和資源協調力;另一方面,要提升志愿服務者的專業服務能力,協同提升志愿服務能力,開展有計劃的培訓支持,切實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比如常態化防控工作中,挖掘志愿者力量參與核酸檢測、專業消殺等培訓,作為區、鎮、社區開展核酸檢測力量的力量補充。
三是動態優化充實志愿隊伍。人員充實、結構合理的志愿團隊是有效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有力補充。基層治理不只是居委會的事,更要廣泛依靠居民及各類組織加強小區治理,實現黨群同頻共振、多元協商共治,調動居民自治熱情、構建有溫度的熟人小區,為構建有序、良好的社區治理生態及常態化疫情防控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此輪疫情防控中,除了原先較為熟悉社區工作的睦鄰中心志愿者團隊(部分小區以老人為主)、居民區黨組織成員發揮了積極作用,小區封控在家的黨員、普通群眾也紛紛報名參加志愿者,并涌現了許多專家能手、有奉獻精神的愛心志愿者和熱心腸達人。要做好志愿者人才分類管理,居委手中要有名單,建立小區志愿者工作檔案,針對志愿者心愿及居民民意,通過建立協商共治、靈活調整等工作機制共同建設美好家園,進一步實現基層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實踐證明,堅持黨建引領是諸多工作能夠取得制勝的法寶,尤其是在面對疫情防控、防洪救災等突發事件中的表現,各社區治理能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原因就在于基層黨組織是否堅強有力。進一步嚴密基層黨的組織體系,讓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發揮領導作用,是實現精細化治理的前提和保障。大上海保衛戰中,上海市委在全市層面號召黨員沖鋒一線,市委組織部動員了100多萬名市、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和各方面力量參與社區抗疫、推動72萬余名在職黨員聞令而動、引導31.3萬名社區黨員就地轉化、組建24支市級黨員先鋒突擊隊、派出1.1萬余名干部參與拔點攻堅,搭建的各級臨時黨組織在疫情防控攻堅克難階段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也為城市基層治理提供了有效的組織力量補充。上海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著力提升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并在這場大考中得到了驗證。未來探索建立平戰結合模式的工程中,這一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完善基層治理體系的戰略思維更應得到貫徹!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