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视频一区在线-欧美视频一区在线观看-欧美视频在线播放-欧美视频在线不卡-欧美视频在线观看-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一区-欧美视频在线一区

相關欄目
新聞資訊 >>
合作媒體 >>
展會知識 >>
當前位置:首頁 >

成品油定價機制打補丁,煉化企業獲定心丸


為國際油價突破上限提供明確的操作細則,并穩定煉油企業的生產信心。

油價高企之下,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天花板打上更明確的政策補丁。

6月29日,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做好國際油價觸及調控上限后實施階段性價格補貼有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提出,經國務院同意,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高于國家規定的成品油價格調控上限時,成品油價格階段性不再上調。同時,中央財政對煉油企業將給予相應價格補貼,政策持續時間暫按兩個月掌握。

《通知》延續了現行成品油價格機制的相關政策。根據《石油價格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當國際油價超過每桶130美元調控上限后,汽、柴油價格原則上不提或少提。

多位業界人士認為,這次重申調價上限及發布補貼方案,本質上是在國際原油市場動蕩背景下的未雨綢繆,為國際油價突破上限提供明確的操作細則,并穩定煉油企業的生產信心。根據《通知》,有資格申領補貼的煉油企業是指境內生產、委托加工和進口汽、柴油的成品油生產經營企業,包括中石化、中石油等國有企業旗下煉廠、地方煉廠和民營煉廠等。

十漲兩跌背后的定價機制

國內成品油最新一次調價出現在6月28日,這也是今年的第十二次調價。

國家發改委公告顯示,自28日24時起,每噸汽油下調320元,每噸柴油下調310元。至此,今年成品油形成了十漲二跌格局。

對比年初,漲跌互抵后,汽、柴油價格每噸累計分別上漲2400元、2310元,折合升價,92號汽油、95號汽油、0號柴油每升分別累計上漲1.88元、1.99元、1.96元,目前多地油價徘徊在每升9元左右。

成品油定價機制打補丁,煉化企業獲定心丸(圖1)

國內油價上演易漲難跌的背后,是國際原油市場的高價支撐。

據大宗商品資訊機構金聯創監測,2022年上半年,WTI原油均價為101.52美元/桶,較2021年上漲63.17%;布倫特原油均價為104.58美元/桶,較2021年上漲60.32%。

高油價下,國內成品油價格如何調整?

國家發改委2016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設定了被稱為天花板和地板價的成品油價格調控上下限。即,當國際市場油價高于每桶13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提或少提;低于4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降低;在40美元到130美元之間運行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按機制正常調整,該漲就漲,該降就降。

值得注意的是,29日發布的《通知》進一步提出,政策持續時間暫按兩個月掌握,后續如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繼續高于國家規定的成品油價格調控上限,將提前明確相關調控政策。

對此,中宇資訊成品油分析師胡雪認為,這意味著,如果國際油價超過每桶130美元且持續兩個月以上,那么成品油零售限價就要適度上調了。

這就相當于是在天花板上加開了一道門,當國際油價的洪水長期沖擊天花板時,企業可以選擇開門放水或逃出生天了。胡雪稱。

據第一財經了解,在實際運行中,盡管上述調價機制曾多次因國際油價跌至地板價而停止下調,但是至今尚未觸及天花板,這也是《通知》引發廣泛關注的原因。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陳守海對第一財經表示,如果國際油價真的持續高企,考慮到巨額補貼投入壓力,確實存在上調限價的可能。

陳守海表示,政府之所以要設定上下限價的幅度,是為了盡可能保護煉油企業、消費者和社會整體利益。如果油價太低,將造成油品行業萎縮,也不利于全社會的節能減排。如果油價太高,將加大下游企業和消費者負擔,影響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設定上限的問題在于,一旦國際油價突破上限,那么煉廠將面臨價格倒掛,生產積極性降低進而導致供應減少,甚至出現油荒。所以,把握好這個度很關鍵。政策性原因導致的油價傳導不暢,在一定范圍內應該通過合理補貼等手段穩住生產。超出能力的,只能由社會來分攤一部分了。陳守海稱。

煉化企業價差縮小承壓

《通知》最直接的影響對象是煉油企業。

不同于人們關于油價越高,油企越賺的傳統印象,煉化企業的盈利和油價并沒有直接的正相關,甚至成本過快上漲還可能縮減其價差。

第一財經對比2022年第一季度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上市公司財報發現,就煉化業務而言,中石油加工原油4092.6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5%;煉油與化工業務實現經營利潤107.4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3%。

中石化一季度完成原油加工量6419萬噸,同比增長2.7%;生產成品油3736萬噸,同比增長4.7%。煉油板塊息稅前利潤為229.19億元,同比增加15.2%。

業內人士表示,煉油企業現在用的一些油還是之前的庫存,成本沒那么高,高油價真正能體現為財報上的煉油利潤下降可能要到下半年。

一位國有石油系統人士告訴記者,當國際油價超過100美元時,煉油業務通常就會出現明顯的利潤縮減乃至虧損,當超過130美元時,價格倒掛必然導致大額虧損。這與國內現行的成品油價格計算公式有關。此外,有企業擔心,成品油價上漲以后,部分地方煉廠可能會因低價銷售策略而沖擊主營市場。

過去部分地方煉廠存在無票、變票售油逃稅的情況,經過前兩年的嚴厲打擊,目前市場已經趨于規范。我們看到,這次的補貼對象也包括各種性質的煉油企業,正是出于維護成品油市場公平競爭、穩定安全的目標,相關懲罰政策也應繼續堅持落實。陳守海稱。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指出,中國煉油能力繼續較快增長,到2021年末已趕上美國,達到9.1億噸/年,預計2022年仍將延續較快增長態勢。預計今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煉油國,但大而不強、煉油能力過剩將制約我國煉化行業有效發展。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費華偉等人此前撰文表示,今后一段時間,中國煉油行業高質量發展還將面臨國際油價高企、煉廠降本增效壓力加大等挑戰。為此,要堅持繼續淘汰落后產能;推進減油增化,抓住高端制造業對高端化工產品需求的市場機遇;推進科技創新和擁抱數字革命,促進煉油工業的轉型升級。

成品油定價機制打補丁,煉化企業獲定心丸(圖2)

如何應對油價沖擊

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和日常消費品,油價飆升帶來的連鎖反應已經逐步顯現。

作為中國最大的輪胎制造商,中策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沈金榮告訴第一財經,今年以來,包括石油、煤等在內的能源價格上漲對輪胎企業的經營產生較大影響。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首先,作為動力的能源成本約占總成本的10%,目前以煤炭、電力為主的生產用能價格平均上漲30%到50%左右,換算下來,使得總成本上漲約3%到5%。其次,原材料成本約占總成本的40%左右,目前圍繞石油相關的丁二烯等原材料價格平均漲幅接近30%,換算下來,使得總成本上漲約12%。此外,油價還影響了海運價格波動,即便已有回落,但較之前常態水平仍然高出一倍左右。

我們海外貿易采取的主要是FOB(船上交貨),因此海運成本基本是由海外消費者埋單的。但是,其他成本很難傳導。從去年至今,我們的總成本一共漲了20%以上,能傳導下去的最多只有7%左右。沈金榮表示,這與下游汽車廠開工率低、需求下降存在直接關系。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副會長雷昌純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從行業整體來看,原材料占生產成本的比重可達到70%以上,而合成橡膠、炭黑等主要原材料受到原油價格上漲影響明顯,導致行業利潤普遍出現下滑。

輪胎和膠管膠帶是橡膠制品中最大的兩個產業,現階段都屬于產能相對過剩的狀態,國內中低端的競爭比較激烈。在上游成本抬升、下游需求不振的情況下,橡膠企業會經歷一次重新洗牌,倒逼國內產業轉型升級。雷昌純說。

除了抬升企業用能成本,高油價還增加了居民負擔。

據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團隊測算,能源價格上漲造成各部門生產成本上漲,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兩個部門是煉油和燃氣產業。通過產品的價格變動,能源價格上漲也會傳導到居民部門,造成居民生活成本的額外負擔。額外負擔里增加最多的支出同樣是來自于汽油消費,約占每戶居民額外支出的15%。

由于短期內全球原油市場供應緊張的局面難改,業內普遍認為,國際油價或將維持高位,且不排除超過歷史最高水平的可能性。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陳占明對第一財經表示,限制成品油上漲幅度仍是最直接有效的影響控制手段。

在原油價格非常高的情況下,政府應該盡量通過行政和財政手段對成品油價格進行限制。例如,國內石油公司自己生產的一部分原油,可以考慮將其利潤補貼一些給消費者,優化分配采油的收益,同時,完善對公共交通等受高能源價格影響大的公益性行業,以及低收入群體的補貼政策。陳占明說。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