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養老機構“15分鐘社會資源圈”:周邊接駁老年友好,用專業和愛撐起“家”
重陽節前夕,金吳寶阿婆剛在養老院過了85周歲生日。她颯了一輩子,外號鐵人:退休前是為數不多的女司機,60多歲時照樣開車;身上植入了好幾塊鋼板,腿腳不便,雨天作痛,仍拄著助步器不輕易認慫;更別說惦記小輩來探望,他們有他們的事,輕描淡寫帶過。
但是,從事養老服務近十年的上海金福養老院院長章蕾,還是敏銳地捕捉到了鐵人阿婆的些許落寞:她有時會怔怔看著女兒買給她的老人機出神。
85歲,差不多是這家位于市中心的養老院里老人們的平均年齡。高齡化疊加空巢化,是大城養老遭遇的新課題。養老觀念與時俱進,日常生活照料之外,也需要精神慰藉、心理支持,以及康復服務等。章蕾也在犯愁:市中心本就螺螄殼里做道場,一家普通養老機構要配齊這么多專業力量,如何做到?
轉念想到毗鄰居民區、中小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共建單位,章蕾來了靈感:何不促成15分鐘社會資源圈接駁周邊資源,借力各方支撐來滿足老人們的多元化需求,讓老人生活在一個被支持、被關愛、被尊重的環境里,用愛為他們營造溫馨的家?
這個‘家’有人惦記我生日
國慶節前夕,鐵人阿婆迎來生日,慈善組織志愿者在落實防疫措施的前提下為她送來了長壽面。養老院食堂裝飾一新,布置了喜慶吉祥的紅色氣球,金吳寶也是人生頭一回戴上王冠狀生日帽:我前前后后照鏡子,既稀奇又怪好看的。接過長壽面的那一刻,蒸騰的熱氣里,她不禁紅了眼眶,這是高興,這個‘家’有人惦記著我的生日。
鐵人阿婆的心終究是軟的。和養老院絕大多數老人一樣,金吳寶以前從沒想過住進養老院,但是不忍心讓兒女工作繁忙之際還要分心照顧自己。一旦孩子提出這個建議,她幾乎不加考慮就決定到這里安了家。
在封閉的養老院環境里生活,老人可能失去原本在社會或者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社會支持網絡的斷裂,會加劇老人與外界之間的這樣一種斷層。
于是,主動鏈接更多社會力量,成了這家養老院積極破墻的重要驅動力。
金福養老院比鄰長寧區天山街道新光居委會,社區志愿者如家中小輩一樣圍坐老人身旁,邊嘮嗑邊包餛飩;與養老院一條馬路之隔,古北路小學、婁山中學的學生們也時常過來,為老人講故事、聊家常。這些小家伙還教我說普通話。金吳寶微笑著用洋涇浜普通話比劃道,我外孫也差不多他們這般高。
培養老人興趣,是另一劑良方。章蕾主動對接各類社會文化機構,請來滬劇、越劇、繪畫、編織等專業機構,尤其像編織毛衣,幾乎所有老太太都興致盎然,織得興起時,連吃飯都顧不上了。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老人的自我價值感也在毛線團中慢慢纏繞生長。
主動破墻,養老院不再捉襟見肘
目前,養老院還與專業醫療機構合作,主動介入老人的康養。比如,就老人關心的秋季養生小課堂、睡眠障礙解決等小范圍開展健康講座、康復咨詢等。我們講十句不如醫生講一句。章蕾感慨。
金福養老院目前生活著82位老人,其中有20%存在認知障礙,需要特殊關心。就此,養老院與周邊的周家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從醫療角度更早介入關注、防范、治療。
主動破墻,也為養老院提供了新的發展視角。事實上,其所屬相關集團已開始實踐醫養融合模式,在養老機構設立內設醫療機構、與社區醫療機構簽約等途徑。周邊,意味著充分老年友好。這需要政府部門、專業機構、社會組織、方方面面志愿者的共同助力,用專業和愛,為他們撐起一個家。
作者:王宛藝
編輯:錢亦琛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