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跡(五)脫胎換骨入正軌系列配套成規模
1970年,遵照上級建立三級農機修造網,每個縣建一個農機修造廠的指示,為了適應、支持我縣工、農業蓬勃發展的形勢,在縣委、縣革委會的大力支持下,對本廠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和改造,并且將企業名稱升級更改為桓臺縣農機修造廠,廠黨支部書記 李懷榮,廠革委會主任 李懷榮、徐兆敏,廠革委會副主任 于修忠、劉書讀、田林桂
據老職工XXX 回憶:當時,在優先做好農機修配服務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專業生產國家計劃定型產品——水泵、軸承,附帶車床等。為此,于1970年前后,集中對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升級改造。僅1970至1972年3年,添置設備近69臺,其中各式車床40臺,動力設備3臺,鍛壓設備4臺,電器設備3臺,工作爐1臺,鑄造設備1臺。實現了生產工藝流程配套功能,基本形成了水泵、軸承的批量生產能力。
建立規章制度 干群同心協力 1970年前后,與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全廠各項工作蓬勃發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本廠在當時政治氣氛的推動下,執行黨的政策,貫徹《鞍鋼憲法》,調動上下人員的積極性。為使企業全面納入正軌,他們實行由經過群眾反復醞釀討論,制定了各項管理制度,如:《企業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醫務室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等。
通過落實《鞍鋼憲法》兩參一改三結合,實行領導參加車間勞動、工人參加企業管理,激發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同時,大搞技術革新、增產節約,爭做貢獻、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成為人們普遍的自覺行動。因此,使得生產定額不斷突破,勞動效率成倍增長。如:1970年第一季度工業總產值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主要產品生產提高14.3%,拖內燃機修配提高14.71%,農業排灌機械修理提高133.33%,各種小農具修理提高150.8%。1—8月份完成全年產值計劃的78%,為69年總產值的106%,主要產品4BA—25水泵已完成全年任務的98.2%,為69年實際計劃的145%。另有新產品不斷增加,如軸承(三個型號)、稀土合金活塞銷、缸套、稀土鎂合金曲軸,等六種產品。
領導以身作則 領導帶頭轉變作風,深入車間參加勞動、調查研究。黨支部書記李懷榮同志,年老體弱志不減,以戰爭時期的拼命精神,增強了革命斗志,始終堅持深入車間參加勞動,除每周跟班勞動一周外,一有時間就深入車間參加勞動和了解情況,幫助車間解決問題,因而帶動了支部一班人。
這年廠領導狠抓企業管理,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雖然廠里生產水泵多年,但專用設備很少,經車間和技術人員努力,在領導的支持下,自制了篩沙機一臺,已投入生產,自己設計制造了雙面多頭鉆床一臺,制造雙面銑床一臺,另外正在改制液壓半自動轉塔車床。其他各車間都有改造項目共十三項。
老三篇鑄靈魂,毛澤東思想教育人,人人覺悟大提高
幾年來本廠把老三篇作為育人的必修課,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認真改造世界觀。有些青年人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沒有親身受過舊社會的苦,對舊社會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為什么受苦懂得不多,因而,對舊社會無權多痛苦、新社會有權多幸福,老前輩奪權多艱難,后來人保權多重要認識不足。對毛澤東思想是普天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翻身求解放的思想理解不深。通過聽取了解放軍進行的階級教育,通過進行兩憶三查活動,啟發了大家的階級覺悟。通過學習毛澤東思想,自覺斗私批修,改造了世界觀,激發了大家建設社會主義的生產熱情。人人積極努力,為生產做貢獻。1970年上半年即完成年生產總值的62%。女共產黨員唐素芹是剛入廠的新工人,被分配到工作條件差、又較臟和累的翻砂車間,通過學習她干一行愛一行,決心當好翻砂工人。
從青島半工半讀學校來的新工人費云剛,原是一個后進青年,曾站錯了隊,擺闊氣、講吃穿,學習不積極,干活拖拖拉拉,和同來的李鳳岐住一個宿舍,工作在一個車間,從不說話。在大家的幫助下,學習老三篇,學英雄、互相斗私批修,認識了錯誤,主動和李鳳岐結成一對紅,思想有了進步,工作有了起色,受到同志們的好評。
技術革新促生產 人人做貢獻 發動群眾,大搞技術革新,是本廠自大躍進以來的優良傳統。1970年,廠部決定對原來體型笨重、效率低的6BA—18型水泵進行改制。在廠黨支部、駐廠軍宣隊的支持下,成立了干部、技術人員、工人參加的三結合革新小組。他們拋棄洋奴哲學爬行主義,群策群力自行設計,經過剖析原來的水泵體積笨重、加工繁瑣的主要原因:泵蓋與泵體是兩體用螺栓連接,這樣即加工繁瑣又增加重量,泵架過重。找出原因經過反復研究,將兩體合為一體,再對泵架改制,原來水泵流道尺寸過大降低機械效能也需要改進。設計方案制定后,全廠職工團結協作克服種種困難,加班加點連續作戰。第一臺新水泵安裝完成后,試驗卻不合格,失敗了。然后他們又對葉輪葉片反復進行試驗改進,試驗成功后再進一步的完善泵架結構,終于,由原來笨重的239公斤降低為147公斤,原來的零件245件降低為154件,機械效能更高的新型NB18x6型水泵試驗成功了。
又如老工人李象忠,自行設計付達卡,一無圖紙二無設備三無材料,但他克服種種困難,經過反復試驗,終于改制成功彈簧卡關,又一連改進五個工序。原來車內外環徑一個臺班只車100個,改革后功效提高了4倍,又如挖內外環槽,原來一個臺班挖100個現在一個小時就相當于過去三個臺班的產量,提高勞動效率24倍。
翻砂老工人共產黨員王慶成,與老工人任德密配合,經過大膽試驗,創造了用木粉代木柴點爐法,使成本降低了10倍。
軸承組共產黨員李志山與老工人李象忠同志改制洋鹽浴爐預熱時間長、功效低浪費大的缺點,自力更生建土鹽浴爐,節省了用電,預熱時間縮短一半。
自制土設備代替洋設備,用土辦法成批生產305軸承用29/64吋鋼球,為土法制造鋼球創出了一條新路。
同年還自制平面磨床二臺,鋼球精研機一臺,磨球機一臺,小挫球機二臺,500公斤夾板錘一臺,擴孔機一臺,尼龍保持器壓鑄機二臺,竄光機一臺,多空鉆二臺,平面銑床一臺共十三臺設備。工卡量模具革新24項。
增產節約人人參與 為履行增產節約行動,全廠掀起了一場回收廢鋼鐵的高潮,職工們人人動手,深挖細找,革命工人斗志堅,深挖六尺把鋼揀。廣大工人利用休假日、早午晚業余時間共挖出廢鋼鐵200余噸,除留本廠使用外,全廠職工抬著毛主席巨幅畫像,敲鑼打鼓、紅旗招展,汽車載大車拉、小車推先后四次向國家交售各種廢鋼鐵180余噸。
各項生產、事業欣欣向榮 為農業服務,是當時本廠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心全意為農業服務,一直是本廠堅定不移的方向。1970年末,全廠在提前八十天超額完成全年生產任務之后,又搞了五一一二大會戰。全廠職工苦戰奮斗,僅用了二十八天,在兄弟廠大力協助下,制造出了五臺《紅旗》—12型拖拉機,一臺D—50鉆井機,三臺自吸泵,二臺B665牛頭刨床。向縣黨代會獻了一份厚禮。
1971年,廠里組織了專業下鄉維修隊,不斷深入社隊,即做維修又做調查工作。利用星期天帶上氧氣瓶和維修工具,下鄉修理農具。組織專業維修小組和業余流動修配組密切配合,跑遍各個公社大隊。又組織了大戰紅五月,誓奪五月紅活動,一個月就修理了八十多臺水泵,修造了農機具配件5030件,大修柴油機12臺205馬力。在以修為主的基礎上,還制造了五十臺棉花播種機,修復了八十二套舊軸承。
71年上半年,在暫時原料不足的情況下,本著找米下鍋的原則,從積極出發,向兄弟廠借取了生鐵45噸,為完成國家計劃創造了條件。主要產品4BA—25水泵完成年計劃的105%,1140活塞銷完成1789只,NB—18X6水泵完成30臺,305軸承生產1740套,年比增長29%等,試制新產品:棉花播種樓50部,202軸承200套,楊場機一部。
1972年,部分同志根據本廠生產情況,提出要把水泵生產工序調成生產線的建議。廠領導同志聽取后予以采納,隨后領導提出口號:抓大事,促大干,調好水泵生產線,促進生產大發展!經過安裝和車工車間的辛勤勞動,依靠自己的力量,搬動八十九臺設備,調好了生產線,為來年完成4800臺水泵任務打下了基礎。
1972在,在原材料、燃料、電力不足,協作件供應不及時,人員少、又更換新產品的情況下,完成了國家計劃總產值的101.3%,達到1012600元,平均勞動生產率為4133元。主要產品產量:4BA—25水泵311臺,NB—18水泵1400臺,魯4—25自吸泵860臺;202軸承57420套,活塞銷(1140)1146支,水泵配件1150件,30車床1臺,維修小型拖拉機7臺次,農用機器230臺次,打井機1臺次,修水泵486臺次,舊件復新14765件。另外,自制80噸沖床一臺,小麥播種樓14臺,305軸承4706套。還制造了部分生活用機械如:洗衣機、和面機等。利潤達到212502元,可比產品水泵成本年比下降16.4%。
同時,狠抓了轉帆定向,支援農業,對進廠的機器、農具及時組織修理、配件,平均每天有4人常年下鄉組成支農小分隊,深入社隊田間服務。
1972年省、地、縣再次投資撥款190800元,新增大、中、小設備20臺件。
1973年,本廠自制C630車床2臺,魯4—25泵、NB—18泵性能試驗臺各一套,翻砂車間自制造型機4臺,電動洗砂機一臺,木工平面刨床一臺,雙盤式砂磨機一臺,小型空壓機4臺。為支援農業,試制307、308軸承3000套,五行小麥播種機14臺,深井泵一臺。
1975年,總產值完成106萬元,勞動生產率4491元,年比提高23.4%,主要產品:魯4—253050臺,202軸承7.2170萬套,307軸承823套,九行播種機51臺,水泵配件7575件,C630車床3臺。機械加工可比成本降低22.4%。全年利潤超額508萬元。
1976年,產品產量:魯4—25水泵2612臺,3B—57A水泵202臺,202軸承140380套,308軸承1149套,大中型拖拉機修理22臺,小型拖拉機修理68臺,內燃機修理104臺,水泵修理467臺,其他農具修理344件,舊件復新2090件,農機配件修理23690件,組合鉆床一臺,ZBX—小麥多行播種機41臺,水泵配件4730件,3G70X4三羅桿油泵一件,310軋輥3條,3噸沖天爐一座,鑄鐵管100條。
截止1976年10月,桓臺縣農機修造廠共有建筑面積12180平米,其中生產、倉庫用,7764平米,生活用3753+662平米,辦公管理用662平米。
1977年,全年完成總產值130萬元,年比增長30萬元。主要產品:魯4—25水泵2325臺,3B—57A水泵502臺,4GW—1.4小麥收割機152臺,202軸承25.46萬套,PY40噴灌機400臺。全年利潤10萬元,勞動生產率4700元,機械產品合格率97.5%。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