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雙輪驅動打造國家血液學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
原標題:?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雙輪驅動 打造國家血液學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承擔了我國血液學領域最主要的一些國家重大研發任務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如何促進學科發展,堅持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齊頭并進?又如何打造國家血液學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所院長程濤給出了他的答案。
基礎和臨床雙輪驅動 承擔重大研發任務
我們醫院源于一個研究所,因此是院所一家,也是一套班子一個機構,但兩個牌子。大家看到我們的名稱感覺比較獨特,但這也反映了我們的使命,就是在研究方面有一個重要的國家載體——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程濤所院長說。
在介紹具體成立背景時,他表示,早在195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了輸血與血液學研究所,第二年劃歸給了當時的衛生部。設立研究所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許多戰士在抗美援朝時因供血不足導致死亡,所以從國家層面來說需要這樣一家機構。后來輸血從血液學分出去后,血液學研究所就成為專注于血液性疾病研究診治的機構。
也正是因為這個歷史傳承和由來,所以醫院是典型的研究型醫院。從建院至今的60多年,在多個領域為我國的醫學研發、血液病診治以及干細胞、免疫學等拓展領域,都做了一些重要貢獻。程濤說。
他還表示,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已成為醫院研究的主體,也就是基礎研究和轉化研究的主戰場。由于臨床研究主要集中在院內各臨床科室,這種緊密結合形成了基礎和臨床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近幾年來,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了我國血液學領域最主要的一些國家重大研發任務。目前主要的一個發展方向,是抗體的進一步應用和干細胞的一些拓展。
建立??坡撁?打造血液學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
目前,我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打造國家血液學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程濤表示,必須明確中國血液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概念,才能在體系的基礎上建設核心基地。
在介紹體系建設的重要布局時,他提出,2017年底,建立了中國血液病專科聯盟,聯盟單位目前已有150家大型醫院。聯盟的建立,讓參與單位以會員為機制,帶領血液學專家和工作者,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血液學科技創新。2019年獲批的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是我們的一個重要臨床研究陣地。將來,臨床研究中心可以幫助為我們在聯盟范圍內結合一些優勢單位,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助推我國的新藥走向市場。
通過60多年的發展,我們深深意識到要在雙輪驅動的方針指導下,通過文化建設凝聚合力。所以,我們以全院力量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而不是讓這兩個載體成為競爭和分割的關系。為在管理機制上保障良性驅動,去年在醫院范圍內成立了由我分管的學科建設辦公室,在配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做一些整體規劃、日常學術管理的同時,也為臨床中心開展同樣工作。程濤說。
他還提出,各職能部門都應圍繞這一發展做好服務工作,而不是因為不同名稱造成不必要的內部競爭,甚至產生內耗。所以,這也是我們醫院近幾年對未來發展管理模式的重要變化。
科技創新要依托人才 未來5年打造一流團隊
談到科技創新,程濤認為,應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從0到1的原始創新,例如很多獲得過諾貝爾獎級別的工作,需要科學氛圍和積淀,而不是需要更多規劃。也就是說,這項創新要有極為優秀的人才,在一個沒有干擾的環境中突發奇想,然后得到科學驗證。另一方面,是如何把原始創新的一些成果、科學發現,轉換成對社會有用的技術方法。這項創新和全社會相關,需要一定規劃。
干細胞產業備受全球關注,是它的應用前景很重要。所以,這也是我國重點發展的一個產業領域。但要客觀意識到,該領域是一條產業鏈,而不是一家實驗室、公司、醫院或依靠監管部門就能解決的。我個人感覺,這一產業的復雜性遠高于一些普通、傳統的化學藥物。程濤認為,要把干細胞推向臨床,就要把干細胞藥物當成上市藥物看待,要把它串起來看,把干細胞技術的研發、中間轉化放大。
干細胞產品的質控、走向臨床的標準和監管條例,離不開各方面的協同創新。所以,近兩年我們一直在和政府建議打造一個細胞谷,從而將產業鏈上的諸多環節,集聚在一個地理位置,集中進行碰撞。這種碰撞一定能夠比閉門造車來得快,會把干細胞產品的工作能夠加速推進。他說。
最后,提到十四五規劃時,程濤表示,在臨床方面,醫院規模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5年內翻一番。為完成這一目標,目前在團泊新區建設的新院區已到中期,還有一年半左右時間落成。新院區投資達23億元,占地16萬平方米,規劃1200張床位,不僅是我國臨床研究中心的主戰場,也會成為全球最大的血液腫瘤臨床研究中心。
在基礎研究方面,他提出,正通過打造細胞谷和政府密切磋商,如何能夠讓原始創新有一個孵化基地,而且這方面的建設規模也至少要翻一倍。所以,還在濱海新區選址,將來的發展態勢,就是以和平區老院區為主體向東和向南呈兩翼發展。
高質量是必須要做到的前提。在這方面,我們著重加大建設人才隊伍,打造一支國際一流的研究和臨床團隊。所以,在未來5年中,我們的前景會更好。程濤說。
來源:人民資訊
責編:王秀珍
中國醫管第一報|權威醫管公眾號
國內統一刊號CN13-0075
視頻投稿:[email protected]
文章投稿:[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