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信貸風險機制銀行賦能“專精特新”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報道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培育壯大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工信部印發《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在十四五期間,要努力在全國推動培育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與此同時,銀保監會將服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列入了2022年監管重要工作之一。
在一系列政策引導和支持下,專精特新企業已成為銀行信貸發力的主戰場。考慮到專精特新企業很多是知識密集型、輕資產企業,如何創新授信評價體系成為解決此類企業融資難題的關鍵。
創新信貸風險機制
近段時間,多家銀行推出針對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方案。如華夏銀行推出面向專精特新企業多項支持政策,加大信用貸款支持力度。向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小微企業提供信用貸款支持;為專精特新企業開辟綠色通道,提供定制化服務方案,以快速高效的審批和放款保障企業資金需求;總行對專精特新企業實行名單制管理,為重點企業制定專屬服務方案、匹配專屬服務團隊,全面解決企業資金需求,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興業銀行推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涵蓋投聯貸、人才貸、科技貸、科技云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選擇權貸款、直接股權投資等產品,滿足專精特新企業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
考慮到專精特新企業很多是知識密集型、輕資產企業,如何聯動集團資源提供覆蓋企業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則考驗到了銀行的內功。
具體來看,興業銀行通過專業的科創金融團隊,專有的科創金融信貸風險機制,特色的科創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建立有別于傳統業務的科創金融專營模式;圍繞科創企業在初創、成長、成熟三個階段的不同需求,綜合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兩大門類金融服務工具,橫跨直接融資、間接融資金融領域;發揮興業銀行集團多牌照經營優勢,助力專精特新企業做大做強做精。
針對科技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前期虧損、后續高成長的特點,建設銀行創新推出科技創業貸等產品,以股債聯動的模式助力支持科創企業,為科創企業提供股權資金與債權資金的支持。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中小企業在其外部融資過程中,需要一個機構來代表債務人或外部股東對企業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一般來說由銀行在內的機構投資者或金融中介擔當這個角色。銀行憑借和企業有著廣泛的業務聯系,通過結算賬戶顯示的企業現金和交易信息,可以獲得其他金融機構不容易獲得的關于企業償還能力等方面的私有信息,銀行借助這個信息方面的便利發展起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優勢,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
建立多層次金融體系
考慮到專精特新企業很多是知識密集型、輕資產企業,傳統的以抵押物為主要擔保方式的融資模式難以滿足其需求,因此,銀行需針對專精特新企業打造特色化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
缺乏傳統抵押物、輕資產是科技型小微企業普遍面臨的一大融資難題。交通銀行湖南省分行普惠金融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行著眼于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提供差異化服務,通過創新服務模式、暢通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等方式,為企業發展蓄勢添能。如有效組合應收賬款質押、知識產權質押、普惠線上信用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擔保機制,擴大政府風險分擔模式應用,補齊企業融資的擔保短板。
安永發布的《產業數字金融研究報告(2021)》也指出,發展專精特新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但以專精特新為代表的科創企業規模通常較小,存在融資難且貴的痛點。
為加大對科技創新、專精特新企業金融支持力度,中國人民銀行也出臺相應舉措,對科技創新類信貸投放的額度、成本提供優惠。
4月28日,央行官網披露了《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科技創新再貸款 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指出設立科技創新再貸款,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撬動社會資金促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再貸款額度為2000億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兩次,發放對象包括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共21家金融機構,按照金融機構發放符合要求的科技企業貸款本金60%提供資金支持。
銀保監會表示,下一步將加大對專精特新、科技型創新型小微企業支持力度,聯動相關部門繼續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整合機制建設,督促銀行做優體制機制和專業能力。
上述《報告》建議,要堅持政、企、金合作,發揮多元化、多層次金融體系功能作用,加強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聯動,將用好現有政策工具與加強金融創新相結合,形成面向專精特新企業的長期穩定投入機制,從標準體系、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三方面完善科技、產業、金融等產融合作基礎,加快產融協同。
(編輯:朱紫云 校對:顏京寧)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