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腸梗阻的中醫病機特點
中醫學整體觀念認為, 腫瘤不是人體局部的疾病, 而是全身性的疾病, 人體正氣 虧虛, 抵抗力下降, 由于各種外邪、內因的相互作用, 機體陰陽失去平衡, 臟腑經絡 氣血功能障礙, 從而引起諸多病理產物的出現, 這些因素進一步相互作用, 導致了癥瘕的形成 。《素問 ·評熱病論》所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惡性腸梗阻發生 的最根本病因是正氣虧虛。
惡性腸梗阻發病機理較復雜, 但總屬本虛標實, 病程演 變中, 多見由實向虛或虛實夾雜轉化, 臨床上難以單用一個證型來概括整個疾病的發 展,因此運用中醫中藥治療時要注意把握各個階段的特點,辨證論治。
早期患者, 主要以濕、熱、瘀、毒等表現為主, 中晚期患者多表現為虛證或是虛 實夾雜, 以脾腎虧虛、肝腎陰虛、氣血兩虛為主要證型。發病的關鍵是人體陰陽失衡、 臟腑、經絡等的功能失調,導致正氣虧虛,腫瘤的生長和機體的正氣不足互為因果, 促進病情惡化。由此可見, 在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 即正氣虧虛。各 種原因中脾虛是最重要的病理基礎。正氣的來源有先天與后天之分, 但無論什么 原因造成的正氣虧虛, 都離不開五臟, 而其中又以脾臟與其關系最為密切。金元時代 著名醫家李東垣在其《脾胃論》中指出: 內傷脾胃, 百病由生。首先, 脾為后天之 本, 氣血生化之源, 滋養先天, 因此脾氣虛弱, 可以作為是腫瘤發生中的一個基本因素。其次, 脾胃與大腸關系密切。李東垣《脾胃論》:蓋胃為水谷之海, 飲食入胃, 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在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膚, 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在地者也。可見,脾氣的正常升降影 響到大腸的傳導。若脾氣虛弱,升降失司,則大腸會出現傳導失職,則會出現泄瀉, 脾氣虛弱, 大腸傳送無力, 則出現便秘, 脾虛不統血, 亦可見便血或出血。因此腸道 腫瘤的發病與脾密切相關。這與現代一些醫家提出的脾虛可貫穿腸癌整 個疾病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吻合的,強調了脾虛在大腸癌的發病中至關重要。 除了脾臟虛弱之外, 各種外在的因素也會導致正氣虛弱, 如部分患者入院時已經經過 了手術創傷, 放化療治療, 現在醫學在治療腫瘤方面有自己的優勢, 但是也會損傷人 體的正氣,導致患者血象的變化,肝腎功能的損傷,和伴隨的胃腸道反應的副作用, 更加重了正氣虛弱。 腫瘤患者到了終末期, 全身消耗嚴重, 身體與癌腫的長期對抗中, 元氣損傷正。如《外科正宗》 中說:積毒深者,其形異而頑惡;氣血日有所傷,形 容漸有所削若不早治,終至傷人。
再一個是飲食因素, 部分患者多有飲食偏好, 《難經》:飲食勞倦則傷脾 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導致脾氣虛弱,同時在證型分布上脾虛占較大的比例, 都能充分證明: 脾虛在疾病發病及變化進展中的有重要地位, 因此在臨床辨證施治的 過程中要重視補益脾臟,扶正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