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生物醫學圖像處理介紹)生物醫學電子工程與醫學影像,

11月3日拍攝的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工程建筑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 圖11月4日,澎湃新聞從北京大學獲悉,位于北京懷柔科學城的“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工程已竣工。該成像設施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確定的10個優先建設項目之一,是生物醫學成像領域由我國科學家首倡的大科學工程,將提供革命性的研究手段,對生命體結構與功能進行跨尺度可視化描繪與精確測量,進而破解生命與疾病的奧秘。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在2019年5月20日獲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于當年6月29日破土動工。項目批復總投資超過17億元,新建建筑面積72000平方米,建設周期為5年。
同時,該成像設施是首個由北大作為法人單位承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首個由北大作為法人單位明確列入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的項目,首個由學校頂層設計,理、工、醫、信息等多學科共同參與的大型有組織科研項目,也是總投資最大的單體教學科研建設項目。
關于“多模態”與“跨尺度成像”,北大未來技術學院教授、成像設施首席科學家、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主任程和平院士曾向澎湃新聞作介紹。程和平說,超聲成像、電子顯微鏡成像或者磁共振成像等都是成像的不同模態,呈現生物的不同信息。如果將多個模態融合到一起,可以看生命的不同側面,對生物有更深刻的認識。
11月3日,參觀者觀看介紹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項目的圖文展覽及設備展示。新華社 圖而對于“跨尺度”,程和平解釋,生命體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物質運動形式,從分子到人,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跨越十個量級的時空尺度,不同尺度下的生命功能、結構和過程都緊密聯系和互相影響。任何宏觀尺度的生物行為和病理現象都有其介觀水平的細胞機制,而介觀現象又由其微觀水平的分子機制所決定。多時空跨尺度融合的活體成像技術可以使傳統的解剖、生理功能的研究,深入到細胞和分子水平。
程和平表示,成像設施作為新型超級研究工具,將從微觀、介觀、宏觀多個層次全景式揭示生命的奧秘。接下來,成像設施團隊將以樓群竣工為契機,進一步做好科研、人才的統籌規劃,開展大科學研究、培養大科學人才,打造“科技航母”,充分發揮成像設施對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研究的支撐作用,探索有組織科研的研究新范式。同時,將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社會有機貫通,營造創新生態圈,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具有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努力發揮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應有作用。
北大常務副校長兼醫學部主任、北大第三醫院院長喬杰院士指出,成像設施集中體現了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重要結合點的特點,應當也必將在北大加快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步伐的新征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喬杰要求加快成像設施設備安裝調試,早日開放運行;進一步探索有組織科研管理模式,實現體制機制創新;引領學科發展,培養杰出人才,產出重大成果;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服務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