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软件(永久免费)-av三级片在线-av三区在线在线播放-av色国产色拍-av色狠狠一-av色图

相關欄目
新聞資訊 >>
合作媒體 >>
展會知識 >>
當前位置:首頁 >

學會了嗎(鷹游紡機聯系電話)鷹游紡機高速刷毛機,


頭戴安全帽、一身藍工裝、手里抱著一摞設備圖紙,走路都帶風,似乎做好了隨時下車間的準備——初次見到江蘇連云港鷹游紡機集團碳纖維裝備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于素梅,是在集團研發中心一間辦公室里。這里除了層層堆疊的書籍資料、與人等高的設備圖紙外,還有幾盒碳纖維材料樣品格外顯眼:原絲、碳絲、碳纖維布……一根根細如絲、強如鋼的碳纖維產品,串起了這位紡織工程師的裝備設計研發之路。

1987年,從江蘇工學院(現江蘇大學)機械制造工藝及設備專業畢業后,于素梅被分配到連云港紡織機械廠(連云港鷹游紡機集團前身)工作。30多年來,從臨危受命研發燙剪機設備,到成功研制成套碳纖維設備,她和同事們迎難而上,攻克技術難關,參與研發的“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她本人先后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2021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承壓奮進沖出困境

“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放在于素梅身上頗為貼切。

1987年7月,21歲的于素梅走進連云港紡織機械廠,成為一名黃麻絡緯機設備技術員。不久,紡織行業掀起了一場化纖材料編織袋替代黃麻袋的“風暴”,生產黃麻袋制造裝備的紡織機械廠陷入困境,甚至瀕臨倒閉。

“最難的時候,工資發不出來,有的人轉崗,有的人‘下海’,我也曾動搖過,但最終選擇留下。我堅信,紡織行業大有可為。”于素梅回憶說,企業在市場調研時發現,毛絨行業后整理設備——燙剪聯合機很搶手,但國內沒有廠家能做,設備需要從國外進口。

得知廠里要研發燙剪聯合機,于素梅把大學課本重新搬到案頭,主動要求參與。“那時候年輕氣盛,心里憋著一股勁,想要大干一場。”不久,于素梅成了廠里科技攻關小組里最年輕的成員之一,承擔起燙剪聯合機剪毛部件的設計工作。

“當時沒有經驗參考,兩眼一抹黑。自己辛辛苦苦一筆筆畫出來的圖紙,經過工人師傅一道道工序精心加工后,卻無法正常運行。我既著急又委屈,也有過打退堂鼓的念頭。”回想起這些經歷,于素梅說:“老一輩技術人員手把手梳理設計流程,他們的言傳身教給了我莫大鼓勵和支持,也在我內心埋下了‘傳幫帶’的火種。”

星光不負趕路人。于素梅和同事們一頭扎進實驗現場,邊學習邊思考,邊設計邊制造,連續5個月,從早忙到晚,靠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終于將第一臺國產燙剪聯合機試制成功。

他們設計、生產的紡機裝備不僅能很好地滿足客戶需求,而且價格也比國外低,紡織生產廠家的訂單源源不斷。截止到2005年,她和團隊先后設計開發了剪毛機、抓剪機、燙剪機等10余種新產品,其中多個產品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幫助企業走出困境,拓展了市場。

 瞄準前沿不斷突破

2005年9月,連云港鷹游紡機集團啟動碳纖維材料裝備領域研發工作,于素梅主動承擔攻克高性能碳纖維產業化難題的任務。

碳纖維是一種高性能纖維,單絲直徑僅有頭發絲的幾十分之一,強度卻是鋼的8倍,廣泛應用于裝備、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當時,國外先進的碳纖維紡絲機、蒸汽牽伸機、預氧化爐等關鍵生產設備我們都沒見過,研發設計連參照物也沒有,完全從零開始。”于素梅說,團隊最大的底氣就是不畏艱險、排除萬難的決心和精神。

接下來的幾個月,于素梅和團隊一起,每每遇到不懂的概念,便跑高校、問專家、查資料;遇到設計難題,便反復畫圖、反復試驗,直到達到理想效果。

“為了把碳纖維裝備的每項數據計算精確,于素梅為每個數據都找出理論出處。”同事鄭江文說。

腈綸生產設備與碳纖維生產設備相近,于素梅便帶著團隊跟著董事長張國良北上山東、南下浙江,尋找腈綸生產企業。“我們一住就是好幾天,于素梅在機器旁從早蹲到晚,不把設備要領琢磨透決不罷休。”同事朱延松告訴記者。

于素梅帶領團隊畫了近萬張設計圖紙之后,終于在腈綸紡絲設備基礎上設計出了生產高性能碳纖維的設備,并于2007年5月首次連續生產出合格的碳纖維。

隨后,于素梅帶領團隊馬不停蹄,朝著行業難題碳纖維干噴濕紡技術發起沖鋒。

采用干噴濕紡技術紡絲過程中,液面波動對絲束質量影響很大,極易引起斷絲、倒吸等故障。于素梅和團隊努力了很久,但效果并不理想。“有一天散步時看到微風拂過水面,一塊警示牌立在水中央,兩邊水紋不同。這突然給了我靈感,于是便掉頭跑回實驗室。”于素梅說,在設備凝固浴槽里增加了一些阻流板,阻斷波紋的傳播,就消除了凝固浴液面的高速流動帶來的紊流現象,減少了斷絲,為生產出高性能碳纖維原絲打下了基礎。

在于素梅的帶領下,團隊攻關“千噸級干噴濕紡高性能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自主裝備”項目研發,成功生產出中國第一條千噸級T800原絲生產線和千噸級SYT55(T800)碳纖維生產線。

以身作則傳承技藝

于素梅的徒弟徐夢茹告訴記者,這幾年她從師父那里獲得3件“寶貝”,讓她受益匪淺:看書、看圖、看裝備。

于素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018年,徐夢茹拜師當天,于素梅捧出積累多年的紡織裝備設計圖紙和一摞紡織行業理論書籍作為見面禮。

“這些都是我琢磨了大半輩子的結晶,雖然有的可能過時了,但對年輕人少走彎路、快速成長總是有幫助的。”于素梅說,除了看書看圖外,她還喜歡帶徒弟和同事到裝備試驗一線實地研究設備運行情況。“看裝備是個辛苦活,要蹲下來仔細琢磨,一蹲就是半天,不把裝備運行琢磨個透,那就是‘紙上談兵’。”

于素梅榮獲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稱號后,為了充分發揮勞模在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和生產活動中“領頭羊”的作用,鷹游紡機集團成立了“于素梅勞模創新工作室”。

“聽到這個消息時,我感到很光榮,也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大了。”于素梅說,做好“傳幫帶”,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時要給予同事盡可能多的幫助和支持。

2020年,公司在青海投建了一條碳纖維設備生產線,于素梅作為一名老同志,本可以不用到現場去。“于大姐不顧勸阻,還是來到了設備安裝現場。為了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她不顧高原反應,一住就是近兩個月,加班加點,帶領大家順利快速地完成了碳纖維生產線的安裝工作,讓人敬佩。”朱延松說。回憶起那些日子,于素梅笑著說,“老同志更要發揮帶頭作用,為年輕同志做表率”。

如今,“于素梅勞模創新工作室”的21名成員中,已有5名省部級勞模、4名市級勞模,獲得國家技術專利40多項。工作室還被中華全國總工會評為“工人先鋒號”。

聊起各項研究成果,于素梅如數家珍;面對各種榮譽,她卻十分淡然。她說:“我現在要做的是繼續迎接挑戰,在退休前努力開發出更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碳纖維成套設備。” (經濟日報記者 蔣 波)

(責任編輯:符仲明)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