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置信(坐飛機能化妝么)坐飛機需要化妝嗎,
本報通訊員 裴根
給飛機“化妝”(噴漆)總共分8步,隔離、打磨、清洗、噴涂底漆、噴涂面漆、標記、拆除隔離、小修,操作看似簡單,但精益與不精益的差別高低立下。這不,為了給飛機又快又好“化妝”,今年航空工業哈飛氧化噴漆車間可沒少想招兒……
第一招:使勁琢磨。車間針對飛機噴涂工序逐一分析,努力“找茬”,爭取擠出生產效率最后一滴“水分”。經過縝密分析,終于發現了“飛機隔離時間較長”“補漆質效較低”“標記檢驗工序設置不夠合理”3項問題。針對每項問題,車間力求徹底解決問題,有效提高噴漆質量效率。
第二招:“包產到戶”。以往,一架飛機來到噴漆工段后,由噴漆班集體開展隔離作業,“人多力量大”,這看起來是個好辦法,實際存在弊端。一是操作者隔離操作隨機性較大,技藝不能“專”。二是參與隔離的操作者人數太多,責任不易“清”,且需要隔離的區域較多,容易因溝通不好發生遺漏。車間實行“包產到戶”,指定專人負責特定區域隔離工作,讓操作者能夠責任清、任務明、業務精,極大程度上促進了隔離工作第一次做快、做對、做好。
第三招:化繁為簡。同樣是隔離工作,車間繼續往根兒上“刨”。用膠帶纏繞機上復雜零部件進行隔離和“孤島”零件外部區域隔離是隔離操作不能起速的兩大原因。為此,車間為復雜零部件制作了專用防護套,還協調了工藝部門,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將“孤島”零件的噴漆提前到零件生產過程中。
第四招:小口徑緩噴涂。飛機噴涂后如有缺陷,需要修補。為了避免噴涂后產生色差等不美觀現象,以往,小面積區域需要修補,也需要較大面積的噴涂,這樣漆層厚度也能滿足設計圖紙要求,但車間總覺著質量不夠精,而且浪費人力、物力。車間改進噴涂工藝方法,經過試驗驗證出較為適宜的噴涂壓力、噴槍口徑,采用薄噴多涂的方式,讓“補妝”如“初妝”,質量更好、操作更快、物料更省。
第五招:把灰塵“送走”或“埋葬”。在噴涂操作開始前,車間打開送風機,常規性地把灰塵“送走”;在操作區域附近布置了吸水毯,在操作前噴水,把送不走的灰塵“埋葬”。
第六招:工序“乾坤小挪移”。標記工序完成后,檢驗工檢驗標記位置和尺寸是否合格,這是常規操作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如果操作者標記不合格,就需要除掉標記重來,這將使效率大打折扣。車間將檢驗工序前移,在操作者固定噴漆模具后,即開展檢驗標記位置和尺寸,正確后再開展后續工作,在促進操作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同時,降低了返工的概率。標記完成后,檢驗工只需查看外觀復檢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