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中國制造要成功突破并邁上發展新臺階必須堅持)中國制造向中國制造轉型的原因,
12月22日,《新華日報》頭版文章《精雕細琢,夯實制造業看家本領》,聚焦徐工(000425)工匠,透視產業發展。
卡塔爾世界杯剛剛落下帷幕,很多球迷還在回味足球場上一幕幕精彩時刻,而江蘇制造業的能工巧匠們同樣按捺不住激動,因為世界杯的成功舉辦,離不開他們的默默支撐。
據悉,本屆卡塔爾世界杯總計投建了8座體育場館,每一座場館建設都有徐工集團的參與。“我們先后派出了起重機械、挖掘機、裝載機、道路機械等10多類共計660多臺設備,全面參與場館建設。”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技能工藝師、數控加工特級技師孟維難掩驕傲地介紹。
當全球“競技”的哨音吹響,向著全球產業頂峰奔跑,成為每個徐工人的光榮使命。“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業大國。”
“2017年,徐工在全球的行業排名是第七,現在已經沖到了前三,起重機300噸以下關鍵配套件國產化率達100%,千噸級國產化率達90%。”孟維欣喜地介紹。
未來,如何在國際舞臺持續增強競爭力,成為“大國工匠”們的新使命。躬身制造一線20多年,在孟維看來,精耕“小細節”、拓荒“新技術”、建立“標準化”,是推動制造業邁向更高水平的關鍵。
“關鍵技術、質量控制、工藝性能等,這都是裝備制造行業走向可持續發展必須著重思考的問題,一個環節沒做好,可能就被國外企業‘一劍封喉’。”孟維有感而發,在早些年,起重機的核心零部件大多依賴進口,購買周期長、價格高昂,“卡脖子”風險很大。
為啃下技術升級的“硬骨頭”,孟維帶領團隊,精益求精細琢“重器精度”,最終通過雙槽刀分區控制技術、徑向一體化自動裝夾技術,攻克了單缸插銷缸頭、中心回轉體、測長電纜卷筒等6種起重機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制造難題。
經過上百萬次的磨損及加載實驗,6種零部件實驗性完全符合設計要求,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擺脫了國外的技術掣肘。技術瓶頸實現突破,“大國重器”很快亮相。
得益于孟維和團隊提供的技術支撐,去年,徐工發布5款重型百噸級C系列起重機新品,其起重性能、動力性能、智能化水平、操控性水平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高端全地面起重機國產化里程碑式的“明星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該產品大到鋼鐵巨臂、小到螺絲螺帽,所有零部件均為中國制造。
放眼當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作為制造業的一員,我感到振奮、光榮,更意識到責任之重。”孟維表示,當前,“千噸級”超大噸位起重機的研發制造,集聚了全球制造業的目光。以“2600噸級”為目標,孟維帶領團隊實現了新的跨越。
“原先的超起轉接結構承載能力在2000噸級時,已達到極限,這種加工精度,于全球制造企業而言都是個巨大的難題。”孟維前前后后做了左、右單向成型刀等18種非標刀具,一點一點拼出了新的轉接結構,經測試,完全符合2600噸需求。此項關鍵技術的突破,終于成就了徐工出品的“全球第一吊”。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需要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產業工人隊伍。孟維直言,目前,我國制造業工人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在數量、素質、結構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產業轉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求。
“做好傳承,帶動更多的產業工人由‘工’變‘匠’,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表示。
為帶出更多技能人才,目前他已與多家企業、單位簽訂了“幫帶協議”,同時也被5所技師院校聘請為高級指導教師、企業實踐指導師等,“兩端發力”,盡快為企業、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技能人才。
他也希望相關部門能積極護航,持續呵護技能人才成長,拓寬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進一步打破“大國工匠”的職業天花板,增強他們的價值感、動力感。
據介紹,為完成企業高技能人才梯隊建設,孟維已主動請纓,將公司內有絕技、絕招、絕活的一線骨干精英匯合在一起,成立了孟維技能大師工作室,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將工作室打造成為工匠人才的“孵化器”。
“再龐雜的‘大國重器’也要從打好一顆‘螺絲釘’開始。”孟維親歷著中國制造逐步“閃耀世界”的過程,他由衷地感受到,制造業的舞臺很大,即便是技工這一平凡崗位,只要鉆得夠深、打磨夠細,也有機會為制造“中國精品”貢獻光熱,收獲“出彩人生”。
分析人士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核心在創新、關鍵在人。當前,我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仍存在總量不足、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規劃銜接不夠等問題,如何培養出像孟維這樣懂技能、會創新的“大國工匠”,需要政府、企業、院校、社會等多方共同發力。在科教資源豐富的江蘇,可以撬動多方資源,健全高技能人才崗位使用機制,鼓勵技能人才兼任職業學校實訓導師,讓學生從“工匠”身上學到“絕活”、取得“真經”;同時,也要積極營造尊重技能、尊重勞動的社會氛圍,讓更多勞動者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產業工人的強大力量。